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定向人才”为何难定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0:05 河北日报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大,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记者近日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

  定向培养“水土不服”

  据河北农大调查,201名学生中,村干部和致富户不足10%,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从事
“老本行”,另有20%多的人可通过家长关系或个人能力在当地或外地找工作,至少60%的毕业生存在“城市工作不许找,回村没活儿干”的困惑。

  磁县东王女村的庞晓芳学城镇建设专业,回村后一直在家里闲着,等待安置。她说,两年前听见村里大喇叭广播鼓励报考,还以为回来能安排个事儿,学了两年,生活费花了1万多元,现在啥都干不了。现在,县里13个毕业生大部分都在等待、观望。

  与一味依赖县里安置的庞晓芳不同的是,来自怀来县罗庄村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封立刚回村找不到活儿,便开始了他曲折的北京打工生活。他告诉记者,毕业前怀着雄心壮志琢磨回村改变面貌,但村里一穷二白,实在无能为力。

  记者近日一共随机采访了100余人,有70多个尚没有按照协议在当地找到跟专业有关的活儿干,其中50多人已到外地打工。

  “年少派”回村创业难

  记者查看学生花名册发现,90%的学生入学时年龄在17岁至20岁之间,一般为应届高中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待业青年,毫无职业背景。

  一些毕业生说,原本就没想回村。即便有的毕业生暂时回村,如长时间找不到固定的活儿干,也不会一直待下去。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回村后都“水土不服”,一些入学前原本就是“乡土人才”的人带着问题上大学,回村后很快进入状态。

  来自馆陶县农村的姚善乐上学前就办起了养殖场,因没有技术,收入受影响。他说,上学期间认真学习养殖技术,心里有了底,牲畜生病他再也不发慌了,最近他扩大了养殖规模。

  据了解,类似姚善乐这样的“能人型”毕业生比例不足10%。负责向河北农大输送了103名学生的邯郸市农业局科教处副处长秦玉祥说,学校按考生成绩择优录取,这些有职业背景的人往往年龄大、文化基础差,在入学考试中难免被高中刚毕业的年轻人挤下来;同时,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没有精力脱产学习2年。

  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反思

  对于这批毕业生回村就业问题,学校和学生所在地政府部门都表示出无奈。

  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春雨说,学校承担了学生“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但“售后服务”更重要。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这项工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河北农大一些教师建议,地方应该用政策调动毕业生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比如让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给予小额低息短期贷款,由各地组织部门进行业绩考核、跟踪管理等。对于其中表现较好、业绩突出的在服务期满后给予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提拔到乡镇领导的岗位或从事科技推广工作。

  “当前众多统招大学毕业生尚难就业,政府难以为这些农民大学生‘开小灶’。”怀来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姜海奎认为,培养农村人才关键是留得住、用得上,急需“人才成品”而不是“半成品”,基层实在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和资金重新塑造。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搞脱产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引发争论。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与培养知识型“童子军”相比,让一些有职业背景的农村人才接受在岗再教育更符合农村实际,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品”。

  难道农村人才培养真到了两难境地?这确实需要好好研究。新华社记者 张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