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少钱缺地难以搬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0:37 温州都市报

  

少钱缺地难以搬迁

  黄坦镇在建的移民安置房

  

少钱缺地难以搬迁

  村民王光妹

  刚从田里劳作回来的赵春老伯,擦了一把脸上的汗珠,拄着锄头望着自家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老房子,口中念叨着:什么时候轮到我家搬迁呀?虽然镇里在建的移民安置房还没有他家的份,但对于搬迁,他是非常盼望的。

  赵春是文成县黄坦镇依仁村河山自然村人,因为他所在的村存在地质灾害点,镇里将对该村17户村民进行移民安置。赵春老伴告诉记者,家里的老房子已经成危房了,她担心大雨一来山上的泥石会把房子给冲垮了。“镇里要我们搬离,可建新房子需要很多钱,我们只能等政府帮助了。”然而,同样困扰当地镇政府的难题,也是资金问题,老赵家的移民梦看来还得再等待了。

  本月初,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建工委、农资工委有关人员成立调查组,重点对城乡水灾防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查。针对当前水灾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均有所增长的实际情况,调查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要求进一步加强水灾防御体系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主任杨伟锋就调查的情况总结出地质灾害防治和移民方面的状况:问题点明了,措施有了,但落实很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地质灾害点移民的脚步,记者近日就此展开调查。

  村民王光妹的心事

  从文成县城出发,盘绕山间公路而上,从车窗向外远眺,一路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地段滑坡的痕迹,几座民房零星地分布在山腰间。“黄坦镇除了占里村关山,其他地质灾害点的村民基本都还没有移下来”,陪同记者前往的文成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科科长王军介绍:“虽然才移了一处,但这对镇里来说,已经是非常尽力了。”

  经过大约20分钟的车程,来到了海拔三百多米、四面环山的黄坦镇。扶贫迁村点就在镇政府办公楼前面,一幢几十间的移民安置房正在建设中。

  “搬下来,当然好!”快人快语的王光妹显然对目前的生活还比较满意。王光妹是该镇占里村关山人,去年迁到镇上的移民点,如今靠帮镇上一些专业户宰杀鸭子赚取生活费。“虽然离开老家很舍不得,但是这里条件比我们村里不知道好多少倍呢!起码不用在大雨天担惊受怕了!”对于在老房子里的日子,王光妹仍然心有余悸。她回忆,住在关山老房子时,每次台风来临的时候都要转移,一年要好几次。“最怕的还是大雨来的时候。”每次下暴雨,依山而居的她常夜不能寐,时刻害怕山体滑坡。

  “全部迁移好是好,但得花很多钱。”看着正在建造的安置房,王光妹的眼神又出现了些许黯淡,她担忧地告诉记者,她几个儿子的房子都还正在建,地基是落实了,政府也给了一些补助,但是建房子起码要好几万,这些费用他们已经拿不出来了。

  一对老人守住一个村

  据了解,往年黄坦镇的地质灾害点有3处,今年几次台风过后,初步认定的灾害点有12处。涉及到需要移民的村民有300来人。从去年8月份开始,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镇里已经成功迁移140多人,安置房子也竣工在即。该镇镇委副书记赵丰平介绍,由于现在还没有专门的移民相关政策,镇里根据实际情况,对需要迁移的村民每人给予将近3000元的补助,镇政府把征来的土地以原价三分之一左右的价格卖给移民,另外在新房子未入住前,每户给予每月600元的房租补贴。据王军介绍,这次移民的效果非常好,镇政府下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但是接下来的移民工作,镇政府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其实王军的担忧不无道理。“去年移民工作一共花费了100多万元,除去扶贫挂钩单位的帮助外,镇里出60万元,不过其中的50万元现在还欠着。”镇长赵文锋叹了口气,他告诉记者除了资金外,土地也是一个问题。镇里90%以上的农田是农保区,而农保区是不能建造民房的,安置房的选址非常困难。加上有一些村民不愿意搬迁,给移民工作也带来了难度。占里村关山目前还有一对老人住在上面,镇里工作人员上去多次做工作,但是老人就是不愿意离开老房子。

  实施避险移民工程,是一项创新工程和民心工程,移民是当前防止地质灾害对人造成伤亡的最有效办法之一。王军告诉记者,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资金的短缺让很多工作很难开展。据他透露,这方面的资金绝大部分是当地政府自筹的。按照保守的估算,迁移一位村民需要费用1万元左右。按照这样计算,黄坦镇还缺口移民费用100多万元。“对于这个财政收入几乎等于零的农业镇来说,确实不容易。”

  “我们县的地质灾害点有200多处。黄坦这个点的移民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典型。”王军说,由于文成县财政困难,地质灾害避险移民经费至今难以落实,从而严重制约了地质灾害避险移民工程的顺利建设。正是这个原因,现在已经移民的村民所占比例非常小。

  李处长一脸愁云

  “几次台风过后,全市的地质灾害点又增加了190多处”,前天,正在整理全市地质情况的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管理处处长李永生一脸愁云:“点多,面大,危害性大,治理和移民的任务非常迫切。”

  地质环境处的一份调查表上显示,目前我市地质灾害点有1549处,其中需要治理的有300多处,需要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移民的有400来处。李永生分析,地质灾害点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公路建设、乱砍乱伐等人为原因造成的,一次大的降水就有可能诱发这些地方地质灾害的发生。据统计,去年全市因为地质灾害死亡45人,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死亡人数为22人。“伤亡人数的比例下降了,政府对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和移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

  目前,在源头防止灾害发生的办法就是对一些工程的建设进行评估,预测工程建设后是否会引发地质灾害,把好标准关。据李永生介绍,今年已经对80多个项目进行了评估。

  谈到治理和移民的资金短缺问题,李永生处长认为这并不仅仅是存在于文成县的个别现象,而是大部分地方的共同困境所在。据他介绍,如今治理地质灾害主要是靠地质灾害点当地政府的财政,市财政从前年开始每年拿出300万元作为治理专项经费,此外用于移民的补助是一年500万。“去年市政府开展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后,我市需要移民的有5000来户将近18000人,现在移民的比例10%都不到,治理的点才50来处,面临的主要难处就是资金问题。”李永生透露,现在用在治理方面的费用大概有5000万左右,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资金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

  应把防御放在重中之重

  “许多地方的移民工作还没有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主任杨伟锋直言不讳:“应把地质灾害的防御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地质灾害预测难、危害大,而且目前发灾率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但是防治措施和资金还跟不上。”

  针对当前的的现状,市人大常委会城乡水灾防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组做的《加强城乡水灾防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建议,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统筹处理好“防”与“治”、“治”与“迁”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山洪灾害隐患;对于无法采取工程措施或实施工程治理,远远超越经济承受力的危险区的居民,要实施限期搬迁。对于点多面广的地质灾害,在防治方法上要采取以预防避让为主,切实减少人员伤亡。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

  9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对于我市水灾防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议,认为市政府为提高我市防灾能力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地质灾害的防治等薄弱环节仍然存在,审议意见建议要加快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作,采取主动防御措施,防止人为原因造成新的地质灾害。抓紧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预防突发性灾难基础建设的科技投入。

  市人大农资工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则建议,要抓紧组织实施市委提出的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灾害发生地区的各级政府要做好地质监测和测定工作,做好规划,帮助灾民落实土地。

  ■本报记者叶淦

   重要链接

  温州新闻网(www.66wz.com)《代表在线》将邀请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杨伟锋、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管理处处长李永生今天下午3时与网民对话,欢迎广大读者就该话题上网参与讨论。本报将对此予以追踪报道。

  温州新闻网同时开通民情热线88817266,如果你有建议或意见,又不方便上网的,可在今天上午8点30分至下午3时拨打热线电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