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盖棺”百年仍难论定 重评“科举”再起风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7:4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清光绪31年,上谕废止科考。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于公元1905年9月2日退出了历史舞台。“盖棺”百年之后,要重新评价科举的呼声日渐高涨,成为当今学术界一股引人注目的思潮。

  “盖棺”百年

  仍无法论定

  在多数国人印象中,科举是一种造就腐儒的没落的取士制度,甚至认为科举制严重禁锢了整个民族的创造思想和创新精神,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个罪魁祸首,甚至是导致过去中国腐败落后的一个根源。1998年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黑二十四史》中,将科举与缠足、宦官、酷刑、盗墓列在一起,足见科举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地位。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早在科举刚刚废止之际,就有人提出要为科举平反。最早提出为科举平反的著名人物就是戊戌变法时期极力批判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东西洋国家作过比较之后,梁启超幡然悔悟,说“科举非恶制也”,公开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的主张,甚至提出恢复科举的建议。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也曾多次赞扬科举,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强调: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对于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学者至今仍各持己见。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流动等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也有研究者指出,科举经过千年运作,将上至统治阶层和封建政府、下及广大士子乃至普通民众卷入其中,成了越来越凝滞的“累人”制度。更有研究者直接提出,科举考试是对人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缺乏创新性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科举是中国管理史上的巨大进步,对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提高行政效率,进而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有研究者提出,科举制在全世界首创了一种通过非暴力政治手段治国的政治模式,通过文化方式向社会灌输其政治价值取向,成为社会宣传、传播主流政治价值观的政治思想教育途径。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新的看法。

  值得骄傲的中国文明

  在科举被废止后的前80年里,要为科举平反的呼声虽时断时续,但基本上是否定科举的声音占主导。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有许多学者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为科举平反。

  在主张为科举平反的学者中,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是一个突出代表,他发表了《为科举平反》《重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文章。长期从事科举研究的刘海峰说,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刘海峰认为,科举制度是值得骄傲的中国文明。科举制度曾强有力地影响过东亚的一些国家,日本、韩国、越南以及处于东亚地区的小国琉球都曾实行过科举制度,韩国和越南在中国域外形成了两个长期运转的科举制度体系,形成了事实上的古代汉字文化圈或东亚科举文化圈。

  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有史料证明,英国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的文官考试、美国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都源于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国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陏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刘海峰说,科举制度之所以能跨越中国不同朝代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而被广泛实行,是因为其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超越种族国界、超越历史的生命力,直至今天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重评科举思潮在

  学术界强势崛起

  要为科举平反的呼声打破了中国在科举与科举文化研究领域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沉寂,反对全盘否定、主张重新评价科举的态度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持续升温。

  当代科举研究中出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大多数科举研究者都较为肯定科举的作用。对科举制研究越多越深入者,对科举制的评价越是与传统定论不同。在提出为科举平反的学者中,就有许多是原来对科举充满坏印象的,但在深入接触和研究之后看法发生了改变。有的学者说,在中国文化中,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遭遇恐怕是最缺乏理性的。

  刘海峰教授在其所作《科举百年祭》中说,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应再将科举看成是一个“恶谥”或是一个贬义词。科举制度选拔了中国从隋唐到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与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几乎所有地区和书籍有关。对于这样一个制度,应进行全面的清理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教育专家潘懋元说,建立自学考试制度、开展公务员考试、尤其是改革高考制度,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引发出对科举制度新一轮研究热潮。从大学到民间的教育研究或考试研究机构,都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科举史价值及其兴废的原因、科举考试的管理方法,尤其是防患防作弊的办法,力图从中获得一些可资借鉴的信息。

  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是难以定论的,时间会洗去偏激和盲从,也会从片面走向客观和公允。科举和科举文化无疑是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继承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说,无论科举考试留下的丰富经验还是深刻教训,都值得发掘整理,汲取借鉴,在继承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余瑛瑞(新华社厦门10月31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