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年舞乐发新枝太平盛世颂太平——抚宁太平鼓舞抢救挖掘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9:41 燕赵都市报

  太平鼓舞一鸣惊人

  2005年10月18日,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鼓舞鼓乐大赛正在山西临汾如火如荼的举行,来自全国的50多个代表队各展绝技,掀起大赛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忽然人们的目光被一群身穿清装、手持一种鼓面写有“天下太平”的单面鼓的少女吸引了,这些少女甫一登台,一种清新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舞姿纯美朴拙,带着一种浓厚的民间气息。

  “姑娘起得早,穿上新花袄,太平盛世心情好,来把鼓舞跳”,凭着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鼓舞语言,这支来自渤海之滨河北省抚宁县的鼓舞《颂太平》获得了二等奖。这个全国二等奖来之不易,要知道,这些姑娘们并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一群在校大学生,是全国50多个代表队中两个业余队之一,却代表河北省参加了最后的决赛,且在参加决赛的22支实力强劲的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这次获奖意义非凡,它标志抚宁太平鼓舞这一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在几经沉浮濒于灭绝之际,重新焕发出光彩,获得新生。

  濒于灭绝的古老艺术

  “太平鼓舞”起源于唐,经过明、清两朝的积累沉淀,民国步入成熟期。太平鼓形似芭蕉扇,鼓的正面常绘有阴阳鱼,寓意和谐平安;有的绘有牡丹花等,寓意富贵幸福。鼓的反面常书写“天下太平”四字,因此得名太平鼓。

  抚宁太平鼓舞为女子鼓舞,分舞蹈和击鼓两部分,鼓点、舞步变化多达几十种,队形变化更是丰富多样。太平鼓多于庆贺胜利和逢年过节或丰收后舞打,表达人民企盼太平,企盼五谷丰登的愿望。

  为什么太平鼓舞会在抚宁这个地方发展光大呢?抚宁是历史上多次军事行动必经之地,且又是帝王驻跸、指挥三军的地方,粮草辎重引途,鼓角相闻,如是便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在行军、驻防经过地的流传及沉淀。抚宁县文联太平鼓艺术挽救办公室的郭永春介绍,晚清、民国时期很多关外的女子嫁入关内,带来了辽东地区的太平鼓艺,与抚宁本地的太平鼓舞相结合,有了更多的发展创新。

  民国时期,抚宁太平鼓兴旺发达,解放后文化工作者曾经做过太平鼓舞的挖掘和排练工作,太平鼓一度登上省级文化舞台。但在“四清”、“文革”运动中,太平鼓舞被视为“四旧”,开始萧条、冷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抚宁上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又开始重新走访了民间散落的太平鼓艺术,但二十年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太平鼓舞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民间不再有大规模的太平鼓演出,只是在家族的母系中传播,母亲传给女儿、儿媳,祖母传给孙女、外孙女。但这种传播也不是有意识的传播,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跳太平鼓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抚宁太平鼓舞濒于灭绝的处境。

  一次艰难的抢救行动

  这次抚宁文联抢救太平鼓舞的行动,起源于今年夏天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的来访。在和郑一民见面时,抚宁县文联主席李景林提出“想为抚宁的文化干点实事儿”。郑一民提到了抚宁的太平鼓舞,建议李景林重新搜集整理,发扬光大。但说说容易,干起来却难,当时他们手头的资料只有八十年代那次搜集留下的有限线索和一些简单的文献,文联的工作人员按图索骥,从8月10开始下乡走访。

  由于地域、民俗和传承关系的差异,抚宁的太平鼓舞主要形成了三个地域性的流派:以北部山区驻操营镇的东王庄、黄土营二村为中心的山区色彩派;以秦皇岛市海阳镇为中心的近郊色彩派;以抚宁县城城关镇丘陵地带为中心的县城四街及齐各庄村一带的城郊色彩派。

  这几个地方相隔较远,文联又是个清贫的单位,每次下乡搜集资料,为了节省经费工作人员们都舍不得打车,而是抱着一堆资料挤班车,有时还要冒着雨赶车,他们其中几位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是为了这次抢救太平鼓重新回来的。

  夏天正是农忙时节,老乡们白天要下地干活,工作人员们只能在晚上开展搜集工作,晚上就睡在老乡家。手边没有太平鼓,在整理鼓点时老乡们就拿着筷子敲着小盆、扇子敲出鼓点。

  令人着迷的原生态艺术

  虽然条件艰苦,但几位文联的工作人员却毫无怨言。“我们都愿意干,觉得非常有意思”,郭永春如是说。太平鼓舞那种浓厚的民间原生态味道让人着迷。老人们讲以前的人不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天狗吃月亮”,是不祥之兆,这时就敲起太平鼓驱赶天狗;以往人们都知道二月二是“龙抬头”,却不知道也是农村驱虫灾的日子,这一天农村的妇女会打起太平鼓驱赶虫灾,盼望今年能有好收成。

  除了体现农俗,太平鼓还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在驻操营王庄村向89岁李淑贤老人搜集鼓点时,老人敲了一段《看媳妇》和《货郎卖货》,郭永春听鼓点长短不一,询问老人是否有什么意思,原来这是一对夫妻的一问一答:“我走了,看好家,别害怕”、“放心吧”。此外太平鼓舞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反对民校不让念书,将妇女关在屋,买卖婚姻做媳妇”,这段未加修饰的鼓点唱词,反映的是解放前后,广大农村妇女要求学习知识却遭到陈旧观念阻碍的情况,她们用自己手中的太平鼓敲出了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在这次搜集过程中,走访的老人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也已经70多岁了。虽然已是高龄,但她们对年轻时敲打太平鼓的经历印象深刻,老人们对这次搜集挽救工作都感到非常欣慰,对这种陪伴她们成长的传统艺术感情也很深,有时回忆不起某个鼓点了,老人们就找来别的老伙伴一起回忆,并积极提供线索,使得这次搜集的范围扩大了许多。

  精心打造《颂太平》

  就在挽救太平鼓的行动开始没几天,抚宁县文联就接到了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的通知。这可是一个宣传抚宁太平鼓舞的大好机会呀!但是刚刚开始搜集工作,连参赛的鼓都没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如何准备呢?但所有的人都意识到决不能错失这个机会,大家立刻行动起来。

  为了保持太平鼓舞淳朴的民间气息,工作人员商议决定不找专业的舞蹈演员,他们联系到南戴河师范学院老师栗向荣,由她在大一、大二的女生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在走访中了解到海阳镇西街居民张光新的母亲曾在1954年被请到河北艺校传授太平鼓,张光新本人也曾在河北艺校学习,他掌握的太平鼓点相当成熟,于是决定采用张光新的鼓点;已退休的原县文化馆副馆长郑庆奎老骥伏枥,又重新回来负责起舞蹈的编排,在保持太平鼓舞原貌的同时,舞蹈编排中加入了“踢踏”等现代因素。确定了鼓点和演员,手头却没有一面可以参加演出的太平鼓,抚宁县城北街的徐清华心灵手巧,自己也熟练掌握太平鼓舞,同时也是热心的文艺组织者,做鼓的任务就交给了他。徐清华立刻联系鼓皮,按照文献图片和搜集上来的老鼓,50面鼓很快就做了出来。舞蹈的服装则是由秦皇岛舞蹈协会的主席范锦绣帮忙解决的,几十套具有清代风格的舞蹈服装很快就做好了。

  经过20多天的紧张排练,抚宁太平鼓舞《颂太平》于10月15日赴山西参赛,一鸣惊人。然而荣誉的背后正是这些普通文化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现在抚宁太平鼓舞已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获得省级文化部门的批准。而抚宁县文联准备借着此次大赛获奖,把抚宁太平鼓舞发扬光大:成立太平鼓舞传承演出队伍,每年在县城举办全县太平鼓舞大赛,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的音舞教学中增设太平鼓舞内容,设立太平鼓舞培训中心站,专门研究太平鼓舞的各种原始技巧及创新动作,在全县各个节日文艺活动及庆典活动中,将抚宁太平鼓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溶入其中……关于太平鼓舞的种种设想已经得到抚宁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抚宁文联的工作人员现在正努力把种种设想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刘旭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