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京城四少之首林少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0:20 时代信报

  在中国地产界,林少洲多少有些与众不同——他最初欲走仕途,却阴差阳错地成了商人;他多次临危受命,救万科于 水火之中,后来又选择了悄悄离开。如今,他带着数十亿民间资本在全国游走,寻找着心中的彼岸。

  我很难成为资本的工具

  信报记者李星辰报道

  10月22日晚上9点,万豪酒店15楼。

  应邀来渝的北京厚土机构主席林少洲坐在记者的面前,娓娓讲述着自己15年来的传奇。

  38岁的林少洲身着咖啡色中式服装,仅从外表,你无法看出这就是过去10年中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叱咤风云的地产 少帅,似乎也不像一个掌控着数十亿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游走的大佬。

  仕途梦想的破灭

  1989年夏天,林少洲离开了生活了4年的

北京大学

  毕业于社会学专业的林少洲,此时正做着当一个官员的梦。北大的主流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修身治国平天下。受 此影响的林少洲对干大事特别有兴趣。在他的心目中,要干大事首先就是要当官。受小说《新星》的影响,他想当一个县官, 其次是当一个学者……在他的理想宏图中,似乎根本没有商人的位置。

  离开北大之前,他已经和广东省政府方面的人事部门有了比较深入的接触。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他的职业生涯将从 广东省政府开始,这是他已经思考得相当成熟的仕途之路,从一般工作人员到科长、再到处长、局长、厅长……

  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不是一回事。出了北大的林少洲发现,到省政府的职业生涯变得无法兑现。在此之前几乎没有 受过挫折的他此时不得不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调整:不做官,做学问去。以为自己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林少洲在广东省社会科学 院呆了下来。

  “就做学问而言,那是一个相当边缘化的地方,”林少洲告诉记者。不甘做边缘人群的他在递了若干求职信后,19 91年进入了万科集团,知遇之恩让林少洲在万科一呆就是9年。

  对传媒的痴迷

  1991年前后,林少洲在万科编了两年半的《万科周刊》,也就是由于这份企业内部刊物,使他萌发了建立一个以 财经为主体的传媒集团的梦想。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热血的年代,林少洲和他的同事们参考香港信报、《壹周刊》等相对先进媒体的运作经验,要把 《万科周刊》办成市场经济的《新青年》。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布道,让所有看到这个刊物的人们内心振奋。”林少洲告诉记者,最开始的万科周刊也和现 在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内部刊物一样,做得相当单调,有很多时尚的元素,但缺乏向上的力量。

  很难想象,一份企业内刊能够达到当时的效果。林少洲在回忆起当年在《万科周刊》的工作仍显激动,“它的影响是 全国性的,全国深沪两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董秘人手一份,在它出现之前,企业内部媒体平台大都是报纸,而之后都变成了 杂志。”

  《万科周刊》的外部影响力之大反过来影响了万科本身。在万科,大家暗地里认为《万科周刊》是公司的黄埔军校, 因为几乎每届周刊主编离任后都得到了重用,万科北京、天津等地分公司总经理都曾担任过周刊主编。

  曾经深受万科周刊影响的冷女士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企业内刊,居然有像现在一样对中国金融制度提 出拷问的深度文章,应该是一个奇迹。

  万科周刊的空前成功,使得不少媒体都慕名而来,其中包括当时国内最牛的财经报纸《中华工商时报》,林少洲当时 特别希望万科能够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出资收购该报,从而打造一个万科传媒集团。

  “在万科的前4年,主要是为传媒集团的梦想在奔波,直到现在仍痴心不改。”林少洲告诉记者。

  临危受命万科要职

  正当他沉浸在财经传媒集团的梦想之中时,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生活,走上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岗位。

  1994年,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万科集团逐步变成了专业地产

开发商。此时的林少洲又面临选择:要 么从商;要么离开万科,继续自己的传媒梦。对没有从商经验的林少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选择。

  没有产业财力的支持,传媒就没有任何的保障。已不是初出校门的林少洲清醒地明白这一点。于是,从来没有想过要 经商的林少洲选择了留在万科,出任上海万科副总。

  “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回想当年,林少洲无限感慨,当时,万科的中高层管理人没有人愿意前去赴任,因为当 时的上海万科已经是四面楚歌。

  上海万科城市花园曾经是一个明星楼盘,创造了3个月里旺销4200套的记录。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工程不能 如期开建,作为开发商的万科与业主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就不断出现。

  在林少洲出任上海万科副总经理之前,上海万科城市花园在3个月内已经退了2600多套房子,几乎每天有数十个 业主跑到上海万科的售楼中心去闹事,要求万科退房,要和万科打官司。当时上海万科的一个销售部经理在报告书中称,上海 万科城市花园是一个无法救活的楼盘。为了解决上海的问题,万科总部已经先后5次更换总经理,但楼盘的销售没有任何进展 。

  多次扮演救火角色

  林少洲到任之后,一改以前领导坚持的一推二挡三拖的策略,主动承担起作为开发商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办法也 很简单,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林少洲告诉记者,就是坦诚地面对消费者,勇于承担责任,然后认真地去解决业主的具体困 难。

  对购买了万科房子的人而言,只要开发商有了诚意,绝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理解的。但业主中也有胡搅蛮缠的人,林少 洲就遇到了一个。

  她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已经退了休,每天无事可做,就纠集一些业主,占据了上海万科的会议室,搞得公司没 有办法开展正常工作。林少洲出于无奈,以开发商的身份将其告上了法庭,开了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告业主要求解除

购房合同的 先例。

  解决了上海万科的危机,林少洲并没有闲下来,因为当时北京的问题变得比上海更麻烦。

  1996年10月6日,林少洲出任北京万科总经理,这是北京万科3年来换的第6任总经理。

  而在林少洲上任的当天晚上,北京电视台用长达3分钟的时间对北京万科地产项目进行曝光。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林少洲感觉仿佛就在昨天。当时开发的962套房子,光漏水的就有600多套,有的已经维修 多次但没能够解决问题。另外,暖气不供暖,管道不通气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除了卷款潜逃之外,中国房地产发展中出现过 的所有问题,在北京万科的地产项目中都有集中的表现。

  到任之后,林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业主对话,求得业主的谅解,以便开展正常的工作。对话持续了10天,他才 算在北京站住了脚跟。从1996年的12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经过长达数月的艰苦谈判,林少洲取得了业主的信任,开始 扭转北京万科的颓势。

  到了1997年底,再度扮演救火角色的林少洲,将已陷入重重危机的北京万科城市花园带出困境,随后创造了连续 3年价升量增的销售奇迹。

  掌控10亿民资

  从表面上看起来林少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事实上他更像一个布道者。

  在北京万科的成功奠定了他在中国房地产界难以撼动的大腕地位。就在林少洲在万科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排名“ 京城四少”之首的林少洲却选择了悄然离去。

  关于林少洲与王石的恩怨,江湖上有不少的版本。接受采访这天晚上尽管他看上去心情相当不错,但当记者问及其离 开万科究竟是什么原因时,林少洲并没有从正面回答。

  林少洲对记者说,人越是站在高处,就越有如履薄冰的感觉。离开万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是一个容易改变的人, 很难成为资本的工具,所以感觉难以适应万科的高层工作。

  “离开万科,完全与金融界失去了联系,我感到有一些悲壮,终点又回到起点,一切又都必须从头开始。”林少洲告 诉记者,“尽管离开万科时,心里一点谱都没有,但还不得不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

  走出万科后,创业资本成了林少洲事业的“短板”,但林少洲希望保持自己作为一个布道者的干净。这样使得在离开 万科两三年后,林少洲才终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资本与资源有机组合起来。

  2002年,林少洲的厚土机构正式挂牌,从此,他走进了从专业地产到产业地产和文化地产等复合地产的领域,以 全新理念开始了他新的攀登。据了解,由于比较能干,其操作的楼盘几乎都是高价卖光,而他为人谦和可靠,遇事好商量的个 性颇得一些潮汕实业人士的青睐,凭着这份信任,到目前为止,林少洲的厚土投资机构名下掌控的潮汕民间资本已经达数十亿 元。

  2005年5月,林少洲潜入重庆,计划投资30亿在北碚5000多亩土地上打造温泉城。此次到重庆是与渝北区 洽谈一个2000多亩的商务地产项目。一个书卷气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为什么会在业界屡创奇迹?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开始 了与林少洲对话。(下转28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