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谁有资格贬低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0:29 时代信报

  ●那些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的评论者,都只是战争的局外人。许多年轻人对当时的战争以及从战争中显现出来的战争精 神感到不可理解,只是因为战争环境的不可复制使然。

  ●现代人对于战争的体验,仅仅只是来源于小说、影视等作品的模拟还原。但是这种模拟还原并不能使后来者成为一 个“在场者”,而始终只能是“旁观者”。

  信报记者宋尾/文

  谁也不会想到,在半个世纪的风雨过去之后,对于朝鲜战争的种种反思和思潮竟然又以鼎沸的姿态活跃在网络之上。 随着朝鲜战争55周年纪念日的到来,大量的争辩性言论也层出不穷。在这个解放个性、言论自由的年代,尤其是依托网络这 样一个更自由化的蒙面时代,说什么的都有,什么样的面孔都有。

  记者经过观察发现,所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样一个主题上:参加朝鲜战争的那些中国老兵——他们的牺牲精神究竟 值不值得?

  战争环境的不可复制

  “其实,对于朝鲜战争的议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是一些国人以往对于战争的质疑,都局限于对具体的内容作评 述。然而那些指手画脚的评论者,大多都只是战争的局外人,或者说旁观者。因此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当时的战争以及从战争 中显现出来的战争精神感到不可理解,主要是因为战争环境的不可复制。”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清泉认为,正是因为战争环 境的不可复制、才导致了这场“悖论”的产生,也是当今的年轻人对当时那种战争精神无法理解的主要原因。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里面,就有这样一个片段,某人为了体验到战争的残酷,不惜 花费重金雇公司来模拟战争时的场景,的确,他获得了逼真的战斗效果。但是要注意到,模拟毕竟只是模拟,而逼真也仅仅只 是逼真——他所经历的,并不是真实的战争。”

  其实,现代人对于战争的体验,仅仅只是来源于大量的小说、影视等作品的模拟还原。但是这种模拟还原并不能使后 来者成为一个“在场者”,而始终只能是“旁观者”。更何况,舞台艺术往往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所夸张。

  “比如美国大片《珍珠港》,历史事实是日军损失飞机9架,飞行员21人,没有一架战斗机,但不妨仔细数数看, 雷夫他们搞掉了多少架‘零’式战斗机!可是看看我们的《上甘岭》,可以说没有一件英雄事迹是胡编乱造的——他们从不和 自己的国家讲条件,没有奢求,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 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华氏零下20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 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所有这些被美国人惊呼为“谜一样的 东方精神”,绝不是后来者使用想象所能得到的体验。

  那么,谁有资格去“怜悯”这些英雄生命的丧失?

  在中国军事论坛里,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那些在朝鲜殊死而战的中国人,他们改变了中国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 ,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他们牺牲的“价值”,超越了一切“得与失”的评判——那些死在寒冷和烈火中的志愿军将士,是 中国在世界战争史上最“死得其所”的中国人。

  价值观的次序在颠倒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为这场55年前的战争展开争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思思潮。然而无论何种现象 的出现,其背后必然耸立着社会观念的变迁。

  对于类似现象的出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秦启文认为“很简单”。

  “历史条件不同、背景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就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不同了!”秦教授告诉记者,“ 最关键的,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现在是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不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了!”

  与秦教授的观点一致,刘清泉也认为,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

  “现在我们身处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注重个体、个性的观念越发地普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就是现在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不同了,生命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也越来越高。在强调个性的基础上,个人的利益当然也就变 得最为重要。现代人最普遍的思维就是:如果我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还怎么去保护他人?保护国家?所以,这种思潮实际上就 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移——我们价值观的次序颠倒了,变得跟以往不一样了,个人的利益高于了国家的利益。”

  对比英雄一代和现代人的价值观,是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到“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蜕变过程。这样的蜕变究竟 是观念的进步还是退步?“从某种角度来看,强调个性的观念也许是人性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假如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 的利益之前,只能证明“我们基本的民族主体意识正在丧失”。

  的确,反思是必须的——但是这种反思如果是否定的,如果仅仅光有破而没有立,那么这种反思就是破坏性的。

  从许多网友传达的观点可发现,传统的崇高意识和主体英雄主义在沦丧、在现代人的精明和“人性化的思维”里逐渐 萎缩。许多人的基本价值观念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标准为标准,表面上似乎很有理论,其实经不起推敲。而且,这样不但 对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是一种毁灭,还属于文化的奴性主义。最终,受伤的其实是我们的民族主体意识。

  不可忽略的历史背景

  对于这股突然兴起的反思浪潮,秦启文教授认为,其中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不清楚当时的背景” 所致,“他们没有意识到朝鲜战争是中国的战争,而仅是武断地判断为‘别人的战争’。所以,就很容易忽略了当时的历史背 景!”

  同样,刘清泉也认为,“从来就没有超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抽象的正义与非正义;是否正义,不能简单取决于‘我们 的战争’还是‘他们的战争’。”

  “朝鲜战争不仅是‘立国之战’,它还是每一个中国人个体的重新定义之战。只有通过世界最严厉的考验,中国人的 武装力量——那中国男人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才能让我们在世界的席位上安然入座。”

  “没有当初朝鲜战争里的中国军人,也许就没有今天那么多年轻人躺在自己的祖国高谈阔论战争的利弊了。”秦教授 说。

  “当今天的人们在为每一笔得失纠缠时,一切其实都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与列强‘同样的说 话方式来赢得他们的尊重’。这回是美国的将军称中国人为勇士。中国今天还这样站立着,是因为黄继光在前面,是因为中国 当年在上甘岭站立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是美国模拟战中的对手。因为军事推理的前提来自55年前的长津湖和汉江雪: 如果这样的士兵掌握了和我们同样的技术装备将会怎么样?”

  美国一位著名学者曾说:“朝鲜战争是一部值得纪念的充满人类悲剧和洋溢着交战双方英雄们的英勇气概的传奇历史 。”美国在朝鲜战争遭到失败后,对这场战争几乎沉默了几十年。但从2000年到2003年连续举办纪念朝鲜战争的各种 活动,“向参加朝鲜战争的老兵及其家人表明,一个知恩图报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我们的国家向响应召 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不知道的国家和他们从未谋面的人民的儿女们致敬”。

  “时代的环境是无法替代的,所以现在所有的讨论其实毫无说服力!”刘清泉说,“正如从战场上下来的那些老兵们 ——他们认为自己的牺牲就是值得的,那才是最真实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