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神舟十号将实现载人对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1:55 海峡都市报

  N《京华时报》供稿

  本报讯北京宇航学会青年论坛昨天召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2F总设计师刘竹生在论坛上透露了我国从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号的载人航天计划。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表示,我国正在研制新型大运载火箭。

  公布“神七”

  至“神十”计划

  据刘竹生介绍,我国将在神舟七号实现宇航员出舱,神舟八号发射目标飞行器(专门用于对接),神舟九号实现无人对接,神舟十号则实现载人对接。刘竹生表示,今后的载人飞船发射时间间隔将大大缩短,目标飞行器发射当年就可以发射对接飞船。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六”副总设计师杨宏介绍说,我国已经进入载人工程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载人航天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短期内有人照料的小型空间实验室。为此要实现5个技术突破,其中包括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实现天地联系的载人飞船、建立目标飞行器和宇航员出舱交会。

  6年半内研制成

  大运载火箭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在会上表示,我国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大运载火箭,该项目立项后,我国可以在6年半内研制成功有效载荷25吨的新一代火箭,赶上国际领先水平。

  吴燕生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事业的国家,但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运载火箭和国际领先水平仍然有6年以上的差距。

  吴燕生介绍,目前我国低轨道运载火箭的最大载荷只有9吨左右,神箭长征2F的有效载荷则只有8吨,这种载荷无法满足即将开展的空间站任务,以及嫦娥探月工程的“落”、“回”任务。而目前国际上最强的火箭有效载荷可以达到20吨到25吨。

  新火箭拟命名

  “长征5号”

  吴燕生估计,新一代火箭的全部研制经费需要几十亿元人民币,远远小于其他国家的投入的费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透露说,新一代火箭将是一级半的火箭,由四个助推器和一个动力级构成动力系统,可靠性将比目前火箭有进一步提高,这个火箭可能被命名为“长征5号”。

  □相关新闻

  神七航天员将太空漫步半小时

  N《现代快报》供稿

  本报讯“神六”飞天成功,人们开始期待和关注“神七”。昨天,中国探月工程顾问、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在南京理工大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为读者撩开“神七”与“探月”的神秘面纱。

  太空漫步

  至少半小时

  “神七”升天已经初步安排在2007年,到时,航天员还会出舱在太空行走,并进行一些实验。谢名苞说,航天员在舱外活动的时间长短,要取决于实验任务的多少。“可以肯定的是,航天员在舱外活动至少半小时。”

  “太空行走还面临两大技术难题”,第一个难点就是航天员出舱。这就要求把“神六”所用的轨道舱改造成气阀舱。谢名苞告诉记者,航天员出舱不能从舱内直接出来,而是必须先在“过渡舱”内做一些准备,否则舱内外的气压不同,人会被“吸”出太空,因此,“神七”会将轨道舱直接改造成过渡所用的“过渡舱”即气阀舱。

  神七航天员

  将穿中国造

  舱外航天服

  第二个难点是航天员在太空行走,宇宙辐射很大,必须研制舱外航天服。谢名苞说,舱内航天服主要是抗负荷的,一旦飞船受到损伤,航天员还可以坚持6小时以上,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做好返回准备。“而舱外航天服就像是一台‘小型的柔性飞船’”。既要保证航天员在真空环境下生存、生活、工作,还得抵挡强烈的宇宙辐射。他说,中国早就开始研制舱外航天服了。让航天员穿上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将是“神七”飞天的一个亮点。

  后年将发射

  探月卫星

  谢名苞还向记者透露了探月工程的一些前期准备情况。他介绍,载人航天、航天员太空行走、交会对接、人在太空中长时间驻留,这是空间探测最基本的四项工作,而这些都只是探月工程的“前奏”。目前,载人航天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之后的三项工作还在酝酿过程中。

  同时,国家也确定了“登月三步设想”———“绕、落、回”,第一步是2007年先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先了解月球的一些基本状况,第二步是将一些实验仪器送到月球上,收集一些资料,第三步是取回仪器。“登月三步设想”有望在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后的5~10年内完成,即2017年前。他告诉记者,探月计划应该在“登月三步设想”和空间探测基本工作完成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