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功夫岂在学问之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7:55 东方网-文汇报

  杨剑龙

  ●在博士点申报过程中,有的申报单位先到各地拜会相关专业的博导;再探明评委名单挨个拜访。形成了申报博士点大家都拜你不拜不放心的心理,构成了申报博士点“功夫在学问之外”的境况

  ●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成为学科点申报过程中衡量的主要指标。在这种境况中,某些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并非都具有学术的权威性,甚至发表了不少学术质量甚差的论文。为了联络与权威刊物的感情,学校与刊物联合办会就成为一种策略,以至于形成了名刊每年协办会议数十个的非正常局面

  ●我们谈论学科点申报中的负面效应,是对于学科点申报中大家心照不宣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质疑。如为何不对通讯评委的名单保密?如何规范学科点申报过程中人才的竞争?如何制约学术论文发表中的非学术因素?等等。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点申报过程中的制度与规范,从而让各申报点能够摆脱劳命伤财的“学术公关”

  近一个时期来,不少人正在为学科点申报而紧张忙碌,各路神仙纷纷出动,各种手段各显神通,四处打听通讯评委的名单,到处寻找与评委说项的关系;兵分几路各负重任,全国各地四处奔波,或登门造访,或邀请聚宴,或送上成果,或寄赠礼品。申请单位不仅派出精兵强将,甚至将耄耋之年的老学者也请出山,利用其在学界的声誉威望。真可谓不惜工本,委曲求全。目的惟有一个:让评委们高抬贵手,争取在通讯评委处名列前茅,以确保获得博士点的批准。

  担当博士点申报材料的通讯评委,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评委本当认真阅读申报材料,细心权衡评审申报材料,但是当他尚未拿到评审材料,其担当评委的消息就在全国各地悄悄传开了,此后,几十家申报点千方百计展开“公关”,上门拜访的,邀请聚餐的,请人说情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最初他也以礼相待,继而就感到疲于应付,接着就对于来访者一概不见了,这并非是不通人情,而是想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研究送审的材料了,有学术良心的学者是以学术为准绳的。

  博士点学科的申报对于一个学院一所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学院一所学校是否有博士点、有多少博士点,已成为衡量其学术品位学术层次的主要指标,有无博士点对于一个学科、学院、学校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申报博士点的竞争其实是学术力量、学术成果、学术影响的竞争,各申报点为申报而奔波也情有可原之处,但是在博士点的申报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学术力量竞争中人才引进的负面效应。为了申报博士点,组织学术团队整合学术力量组成学术梯队,成为各高校筹划学科点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各高校之间展开了人才争夺,为了引进一位有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不惜出重金挖他人墙角,在类似于球员转会般的竞争中,将学者引进的身价抬到了几百万元之巨,住房、工资、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使人才的竞争成了钱财的竞争。在人才的引进中,人才的借用、聘用也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为了积聚申报点学术力量,在暂时没有可能引进有关人才的状况下,借用、聘用就成为一种策略。为了造成人才引进既成事实的态势,经过洽商甚至将对方的人事档案也转来,并给予高工资、高待遇。被借用者被聘用者既不离开原单位,又成为双聘或多聘,获得双份或多份工资待遇,却往往每年仅到对方学院开设一门选修课或举办几个讲座,构成了人才引进的名不副实。

  二是学术成果竞争中论文发表的负面效应。学科点申报竞争中,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成为衡量申报点学术内涵的重要方面,在评委不可能阅读已发表论文的境况下,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就成为衡量的主要指标。在这种氛围中,权威刊物的稿件便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以至于形成某些权威刊物稿件的选用与否视关系的亲疏、版面费的多寡而定。在这种境况中,某些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并非都具有学术的权威性,甚至发表了不少学术质量甚差的论文,而诸多有学术见解学术内涵的论文却难以为这些权威刊物刊用。为了联络与权威刊物的感情,与这些刊物联合办会就成为一种策略,名刊出名高校出钱出力,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既发展了与刊物的关系,又为举办单位作了宣传,以至于形成了名刊每年协办会议数十个的非正常局面。

  三是学术影响竞争中“学术公关”的负面效应。申报过程中对于该学科点的宣传成为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步骤,邀请知名学者讲学,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就成为学术公关的主要途径。派出驻京人员打探评委名单,接洽评审委员介绍学科情况,也就成为学术公关关键的一步。某些申报点邀请知名学者采用高规格的接待、给予高报酬的讲学,形成了一种变相的贿赂。某些学术会议的举办并非意在“学术”,而意在于“公关”,甚至形成了对与会学者迥然不同的待遇:对于权威学者给予贵宾接待,对于知名学者给予嘉宾礼遇,对于一般学者给予普通招待。在长期的学术公关过程中,甚至酿成了某些权威学者的学霸气。在博士点申报过程中,有的申报单位先普降甘霖,到各地拜会相关专业的博导;再有的放矢,探明评委名单挨个拜访。形成了申报博士点大家都拜你不拜不放心的心理,构成了申报博士点“功夫在学问之外”的境况。

  我们谈论学科点申报中的负面效应,并非简单地反对与否定学科点的申报,也非饱汉不知饿汉饥,更非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对于学科点申报中大家心照不宣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质疑。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学科点申报与评审中的规范与纪律,但是有些问题确实值得人们的深思:如为何不对通讯评委的名单保密?为何在评委尚未拿到材料时外界就知晓了评委名单?如何规范学科点申报过程中人才的竞争?如何制约学术论文发表中的非学术因素?如何惩治“学术公关”中的学术腐败现象?如此等等,都需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与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科点申报过程中的制度与规范,别让学科点申报成为对各申报点的“忽悠”,从而让各申报点能够摆脱劳命伤财的“学术公关”,真正练好学术内功,真正注重学术内涵,真正推动各高校学科点的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