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夫子庙民俗文化亟待拯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8:28 南京晨报

  昨日,晨报《夫子庙民俗遭遇历史性尴尬》刊出后,激起一些老南京的共鸣,他们纷纷致电,回忆当年的快乐。

  回想当年:民间艺术最是难忘

  难忘泮宫神奇魔术

  “我现在逗孙子的魔术,还是那时在泮宫学的呢!”家住三山街的陶老回忆,上世纪40年代大成殿被日军炮火炸平,内外连成一片。江湖上的“金”(看相、算卦)、“批”(说唱)、“彩”(变戏法)、“挂”(卖艺)都在此落脚,每天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我最喜欢在魔术表演前驻足,那时的魔术还吸取了国外的长处,很神奇,很精彩,我国驰名中外的魔术大师张慧冲早年就是在泮宫表演魔术的名手。”陶老介绍,那时,有的魔术师还收取些“学费”,教人变些小魔术,他就是那时学的“空杯取物”。

  那时候追星也疯狂

  “那时的追星也很疯狂,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小年轻!”手机尾号为0094的读者许先生介绍,1957年秋,南京城里涌起一股京剧热,苏北沭阳京剧团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著名男旦宋长荣更是里面的一颗“红星”。

  许先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宋长荣扮相俊俏,念白清脆悦耳,唱腔声情并茂,动作纯熟优美,表演真实细腻。演出中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演毕,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开始,宋长荣在夫子庙贡院街秦淮区文化馆内的一个小剧场演出“红娘”、“金玉奴”等剧目,后因演出轰动,座位不够,便移至游乐场里的梨香馆。不久,又改在更多座位的明德堂。散场后多时,仍旧有不少戏迷站在剧场门口热切期待再睹他的风采。因观众踊跃,剧团不得不每日演出3场。

  飞车走壁让人称奇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夫子庙乌衣巷附近,没事就去夫子庙逛,最难忘的是沈阳大师蔡少五表演的飞车走壁!”电话里,50多岁的谷先生介绍,那时,40多岁的蔡少五每年都会带着十来岁的儿子在夫子庙表演飞车走壁,每次都持续一两个月。在夫子庙泮宫,蔡少五先竖一个上大下小的大圆木桶,直径约有十几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他们就骑着摩托车,在木桶内利用离心引力从下朝上转。

  “在三四层高的看台上观赏到这一情景,十来岁的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谷先生说,几十分钟的表演,人山人海的观众从头叫好到尾,很是壮观,虽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但他们一次也没失手过,着实让人佩服。

  现实处境:一人苦撑石画技艺

  民间艺人档案:

  年龄:吴超

  年龄:47岁

  笔名:石头吴

  职务: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南京东水艺苑社区民间艺术馆馆长

  信念:“既已和石画结缘,我一定不会放弃,虽然至今没有传人,但我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有生之年,我会尽我所能,让其日趋完美。”

  “年幼时,我就和石头和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吴超介绍,5岁时,父母工作忙,常把其锁在家,无聊的他就照着小人书自己画;那时玩具不多,他就喜欢玩石头,不到几周,装满石头的裤子就会磨通,害得妈妈经常缝补。

  “石画让我把2个宝贝结合起来!”吴超介绍,1991年,在南京夫子庙,看到当时南京著名的画家田原画的石头,他惊呆了,于是便拜田原为师。从此,他便开始捡石画石,一晃就是13年。

  吴超已经数不清共画了多少石头,只模糊地估计每年要耗费一吨鹅卵石。开始是很困难的,在石头上作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不同,由于石头不能吸水,很难运用毛笔染色技法。通过不断的探索,吴超创造了以指代笔的渲染法,用指头蘸色在需渲染的部位轻轻揉擦,将色彩均匀地渗透到石头的表层,从而令石画的画面显得格外淡雅柔和。

  “每件石画,都凝聚了我的思想感情。”吴超介绍,所谓“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捡石头时,他就开始了构思过程,如借用石头上的纹路画出衣纹,利用石头上的圆孔和残缺画成人物的嘴形或器物的口形,甚至巧用石纹上细微的斑点作为人物皮肤上的毛孔。石头本是玩物,但到了吴超先生笔下,却成了活物、宝物。因此,吴超先生的石画艺术被众多收藏者誉为“化不朽为神奇”。

  “十几年来,南京只有我一人在画石。”谈及此,吴超的眼里不是独一无二的自豪,而是闪过一丝忧虑,至今,他还没收过一个弟子,不是不想收,而是没人拜师,曾有一个老太想学画石,但却不能承受找石头的苦,也就放弃了。“即便如此,对未来,我依然充满信心,收弟子要看缘分的,我不想孤掌难鸣,愿意无保留地把手艺传下去。”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艺术,吴超经常在大学、中小学做讲座。自从去年东水艺苑社区民间艺术馆成立,身为馆长的他又多了份责任。虽然现在民间艺术处于尴尬境地,但他依然相信,作为瑰宝的民间艺术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专家疾呼:民间艺术保护迫在眉睫

  昨日上午,在秦淮区白鹭小区丁官营1号的东水艺苑社区民间艺术馆,吴馆长给记者列了这么一份南京地产品牌的清单:

  天鹅绒工艺:已近失传南京绒花:已失传南京蝉艺:无传人南京罗式微雕:4位传人

  金陵剪纸:3位第2代传人,1位第3代传人

  石画:1人曹式风筝:1位传人

  陆式彩灯:2位第2代传人

  泥人:1位传人

  花灯艺人:现不到50人,平均近60岁

  南京白局:平均年龄68岁

  ……

  “保护和传承的最好方式是传人,从上述数字看,最年轻的传人已经三四十岁了,他们都没有弟子,所以说,这些民俗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吴馆长感叹。

  读者朋友,看到这组数字,您有什么感慨,对夫子庙民俗文化走出尴尬境地,您又有什么高招,另外,从即日起,晨报开始找寻夫子庙民俗文化的传人,您有什么线索,皆可拨打晨报热线84701110或发短信至1365519866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