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着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8:50 海峡网-厦门日报

  回眸“十五”成就 展望“十一五”美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访市交通委副主任林金平

  市交通委副主任林金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交通是基础,是托起厦门成为“海西”龙头的基石,因此,我市将构筑以海空港为枢纽、以公铁为骨干的海陆空铁全面发展、互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对老百姓来讲,就是开半小时车,可在厦门区域内实现两点间到达的交通,人员在陆、铁、空间衔接将没有任何缝隙。

  

着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图)

  市交通委副主任林金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郑晓东 摄)

  “要想富、先修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路的建设尤为重要,对厦门来讲,这个路包括海路、陆路、铁路、空路。没有路,发展就不会顺畅,没有路,海峡西岸经济区就难以成“林”,没有路,跨越式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那么,厦门的“路”要如何发展呢?

  记者:厦门的公路建设一直是适当超前的,因此,厦门成了闽南地区的公路枢纽,公路客货运成为厦门须臾不可离的国计民生产业,作为市交通委的负责人,您认为在“十一五”规划中,公路或其他道路的建设也需要适当超前吗?

  林金平:是的,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道路的建设方面,我们一定要适当超前。我从事道路建设和管理20多年的深切体会是,道路建设不超前,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厦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道路建设方面一定要超前,否则,道路就会成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市的公路、海路、空路等道路建设都是超前的。

  记者:公路建设一直是我市交通建设发展最好的方面,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适应了我市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十一五”规划中,会有更多的私家车驶上公路,交通压力会更大,大家既想行得了,又想行得畅,您作为厦门交通发展的专家和管理者,能够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承诺呢?

  林金平:这个承诺就是通行要快。首先,解决本岛中心城区车辆和人员快速进出岛的问题;其次,解决岛外同安、翔安、海沧等各城市组团交通相对分散的不便,在各城市组团建起快速的对外通道;第三是解决作为交通主枢纽的海、空港快速集、疏运问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承诺是,建立联系周边地区、内陆地区的对外快速通道问题,解决我市腹地狭小的尴尬。

  记者:港口是厦门发展的生命线,厦门去年取得了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26位的名次,下一步,厦门港的发展思路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林金平:厦门港的总体发展思路是,突出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中心地位,在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同时,兼顾集装箱与散杂货、货运与客运的协调发展。目前港口的建设是滞后的,主要表现是港口码头泊位的结构建设不合理,缺乏能够全天候靠泊5万吨级以上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泊位,因此,下一步将加强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推进对台航运和中转业务向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转型,另外,继续推进厦门湾港口的整合,力促港口联盟尽快形成,使厦门港在与其他港口的竞争中,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形成比较优势,达到真正做大做强厦门港的目的。

  记者:空港发展的未来情况如何?

  林金平:空港发展重点围绕厦航运力发展和航空港的扩建进行。空港将进一步增开航线,争取实现旅客通过能力1700万人次,货物吞吐能力120万吨,其中厦航将撑起厦门空港发展的半边天。

  记者:沉闷了50年,厦门的铁路建设终于迎来了一个高潮,铁路能够给厦门带来什么呢?

  林金平:今年福厦铁路开工了,明年龙厦、厦深铁路也将开工,厦门将由原来的铁路盲肠尾地位变成铁路枢纽之一,可想而知,厦门的铁路交通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和港口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最重要的是,厦门的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将因此而全面形成。

  记者:与老百姓密切联系的公共交通局面如何?

  林金平:长期以来,我市的公交产品供给与群众的出行需求分布都不均衡,因此,我市的公交发展将重新规划。新规划的原则是,使市区公交线路、站点设置更趋合理,加快枢纽场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岛内出租车服务,发展岛外出租车服务,大力发展水上公交及对外客运,基本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另外,开行轻轨交通,缓解岛内交通压力。

  本报记者 卢天娇(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