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会错过这艘龙船吗?—加报2005年中国特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9:52 新华网

  “我们会错过这艘龙船吗?”———《环球邮报》推出2005中国特刊(3)(记者 赵青 杨士龙)

  10月29日,加拿大全国性英文报纸《环球邮报》再度推出《中国特刊》,呼吁加拿大商界尽快制定“中国战略”,不要错过中国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难得机遇。特刊头版正中以特号大红字体书写报道主题:“我们会错过这艘龙船吗?”上面叠印着“中国世纪”四个黑
体汉字和“中国在腾飞Ⅱ”英文字。特刊每版的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醒目的“中国”两个汉字。

  这是一年来《环球邮报》第二次推出有关中国的专题报道。《环球邮报》总编辑爱德华·格林斯朋在这期《中国特刊》二版配发的评论中一语破题:加拿大不仅是同新中国建交最早的西方国家之一,而且因为有了白求恩大夫,加拿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然而,加中建交35年来,加拿大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排名依然排在很多国家后面。难道会错过中国这艘龙船吗?

  本期《中国特刊》以25个版、21篇文章,并配以大量的图片和图表,围绕加中经贸关系现状和问题、中国崛起给加拿大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在华加拿大公司企业经营的成功和失败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报道。

  其中《财经专刊》用4个整版的图表,展示了1995年以来加中两国各自外贸总额、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情况、加拿大出口到中国的10大类商品、中国出口到加拿大的10大类商品,以及中国与其他主要大国的外贸统计数据。另外的报道则通过“解剖麻雀”,对北方电讯网络公司等加拿大公司在华运作情况的经验作出了具体分析,为加工商界制订中国战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在“聚焦中国”部分,《环球邮报》特派记者讲述了自己乘游轮“长江一周游”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这条中国“新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记者也对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表达了担忧,对中国人一些不良卫生习惯进行了批评。这部分报道还探讨了中国“海归”处境和中国高教情况,并刊登了对中国驻加大使卢树民的专访。

  主题文章:《对华贸易:不可能的任务?》

  这期《中国特刊》中最能引起加拿大人深思的文章恐怕就是马科斯·吉和该报驻北京记者乔弗里·约克合作的主题报道———《对华贸易:不可能的任务?》,文章摘译如下:

  “加拿大与中国的1%关系”

  11月5日,安大略省总理多尔顿·麦金蒂将率贸易代表团访华,这条访华之路实际已被推销员的鞋底磨平了。在加中建交后的35年里,许多加拿大政治家、官员和商人都要向中国进军,试图打开它迷人的市场。仅今年一年,联邦部长们就已经16次造访中国,一些人还去了不止一次。加拿大还从来没有这么下力气去另外一个国家招揽生意。

  经过几十年的外交工作、谈判,加拿大出口至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总额也不过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占加拿大总出口额的仅1.6%。加拿大在中国直接投资总额只占中国所有外资的不到1%。

  这就是加拿大与中国的“1%关系”,对于这么长时间一直致力于与中国发展贸易的一个国家来说,“1%”这个数字的确太小了点。最近一直在呼吁抓住中国黄金机遇的国际贸易部长詹姆斯·彼得森承认,这说明“我们只做到了最小的努力”。

  说实话,中国这个市场不好啃。距离遥远、语言障碍等都是问题。有我们边境以南的那个大市场(指美国),许多人轻易不愿去中国。只有有勇气、耐心和雄厚资金实力的公司才能在中国坚持下来。值得欣慰的是,宏利保险公司、庞巴迪航空公司已经开始得到回报。

  然而考虑到加拿大人的优势,没有人可以否认加拿大还可以做得更好。凭借它在中国的良好形象、稳固的贸易大国地位以及政府多年来推动打开中国市场的一贯努力,加拿大理应从中国的繁荣中获得最大的好处。然而,由于主观上的沾沾自喜,以及客观因素,加拿大落在了后面。

  加拿大商品在中国进口总额中的份额从10年前的2%跌到了目前的1%。在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国家中,加拿大甚至没能挤进前10名,去年仅排在第18位,位列沙特、巴西和菲律宾之后。加拿大输给了美国、欧盟、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它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很快。

  在北京工作的一位加拿大投资顾问约翰·格鲁兹内说:“从统计数据看,很明显,我们已经错过了这艘船,或者说我们只赶上了一艘小船。”

  2004年,加拿大向中国出售了价值67亿加元的货物和服务,比向英国出口的还要少。作为7国集团中对外贸依赖程度最重的国家,这个数字是微不足道的。

  为更好地理解这个数字,再举个例子,加拿大人2003年花在宠物上的钱是40亿加元,花在酒上的钱是58亿加元。或者,加拿大一周时间内对美国的出口额比对中国一年的出口额还要多。

  错过中国机会的危险

  加拿大领导人最近频频表示,为报复美国向加拿大软木征收关税,将把贸易转向亚洲。然而至今,加拿大出口总量的86.9%去了美国,而不是去了太平洋的彼岸。

  为改变这一现状,马丁总理提出到2010年,将与中国的贸易额增加一倍。他将扩大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的经贸联系作为加拿大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当马丁和他的政府部长谈论这个问题时,他们总是无法掩饰对中国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兴奋之情,以及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的沮丧之感。

  马丁上月在一次讲话中说:“有很多人对于我们所面临的剧烈变化和严重挑战还存在漠不关心的态度。太多的人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已不再仅仅代表着廉价劳动力了。”

  知情人士说,马丁已把“到亚洲去”的信息传达到了政府各个阶层,从内阁部长一直到公共服务部门的高层领导。一位高级官员说:“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长期的战略,会永远持续下去。中国和印度将在各个领域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在国际上有所作为,就不能不关注它们。”贸易官员指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可能在15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本世纪超过美国。这两个大国都非常需要石油和其他能源,因此加拿大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令人担心的是,假如加拿大不能充分利用中国的贸易机会,它可能会跟受到保护主义驱使的美国一同被孤立。

  出了什么问题?

  加拿大对中国的出口确实在增长,过去5年里几乎增加了一倍。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加拿大的出口增长更快。加拿大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飙升至170亿加元。

  仔细看一下两国交易的商品,情况似乎更糟。

  现在,中国对加拿大的主要出口商品已经变成便携电脑、手机、DVD机,录像机(当然还有很多的鞋、自行车、玩具、家具、人造圣诞树)。加拿大对中国的出口呢,还是那些东西:纸浆、纸、有机化学物质、小麦、燕麦、速冻海蟹、碳酸钾、镍和铁矿石(还有一些塑料制品、电脑配件和机械)。

  向中国出口树木和石头并没有错。中国非常需要这些东西,加拿大人也非常懂得有效开采这些材料。从中国进口便宜商品也没有错。中国制造使从DVD机到万圣节化装服的各类商品价格下降,使消费者省下大笔的钱。它也使加拿大制造商将一些部件和生产线转向低成本的中国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渥太华希望加拿大公司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移,以应对中国的挑战。“许多以前认为中国以低成本为优势的人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电脑是中国制造的,电感性电位分压器也是中国制造,而且中国已经把第二批人送上了太空。我们将把中国作为全球性的竞争对象。这意味着我们的公司得提高竞争力,走在潮流的前面,”一名高级贸易官员如是说。

  “不能只仰仗过去的友谊”

  加拿大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肯定会为了加拿大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而对这里趋之若鹜。但当中国某矿业公司去年9月来这里竞购一家加拿大矿业企业时,一些加拿大政治家和新闻评论家却表现出敌意,令中国投资商吃惊。

  “他们只料到美国会有这种反应。但加拿大是个资源出口国,我们靠它生存。我们要是不欢迎中国来,就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加拿大某法律咨询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罗伯特·科克说。

  最近,加拿大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价格不公为由,要限制中国一些产品的进口。对此,来自渥太华的贸易律师皮特·克拉克指出,“要是这么在自行车和烧烤机上面和中国斤斤计较,我们就别想把和中国的贸易翻番。”

  当马丁总理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月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时,分析家还不明其义。加中贸易理事会总裁、年轻时在中国任外交官的康丽诗说:“我们不能再仰仗过去的友谊了。政府该做的已经做了,现在该商界出动了。”

  把胆子放大一些

  加拿大商界到现在没有大踏步地进入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市场,而是一直蹑手蹑脚,至今成绩可怜。原因是什么呢?

  加拿大谘议局首席经济师格伦·霍奇森认为,一个原因是在进入颇具挑战性的中国市场上,加拿大公司闯劲不够,不敢冒险,宁愿让美国公司打头阵。

  二是政府不愿冒险做一些事情,比如与中国谈判自由贸易区,或欢迎中国投资等。

  三是经济结构上的原因。中国公司擅长为跨国公司生产配件,但大多数加拿大公司无法适应这种供应链的模式,我们没有像沃尔玛或戴尔这种可以从中国低成本的熟练工人获利的公司。

  那么加拿大应该怎样做才能超越“1%关系”,没人能给出灵丹妙药。渥太华正努力说服中国将加拿大确定为旅游目的地国家,也已经签署了将往返两国的每周航班班次增加到目前3倍的协议,不久前还刚刚宣布了投资5.9亿加元改善基础设施增进与亚洲贸易的新举措,而且还计划增加在中国的贸易联络处。目前,加拿大在中国仅有5个贸易联络处,而澳大利亚有10个。

  但把所有责任都推在政府身上是错误的,正如多伦多大学教授亚历山德罗夫所言:“政府不卖东西,卖东西的是公司。”

  加拿大商界和政府都认为,要想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有所收获,加拿大公司就得更大胆些。

  加工业部长戴维·埃默森上月对《环球邮报》说:“我们加拿大人一直有点怕冒险……我们必须在中国做得更好些。”(完)(来源:参考消息特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