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这40名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干得不错(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0:57 北方新报

  

这40名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干得不错(图)

  兰波正在补充残疾人康复档案资料

  核心提示 呼市残联做了一件好事儿:在市区的40个达标社区设立40个公益岗位,聘用40名残疾人作为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10月27日,在结束了3个月的试用期后,40名残
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正式进入试岗阶段。半个多月过去了,他们工作得怎么样?近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走近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

  

  11月16日,记者跟随新城区西街办事处残联的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兰波来到了新城区西护城河巷居委会,兰波这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该居委会补充残疾人康复档案。

  兰波以前当过老师,做过校刊编辑,自学过中医,较好的综合素质让她在此次竞聘中脱颖而出。兰波是视力残疾人,1997年的一次医疗事故使她右眼失明,左眼裸眼视力下降到4.7。刚失明的时候,她的右半边肢体经常被碰伤,现在她的右半边脸上还有一道疤痕,她说那是骑自行车时被树枝刮的。兰波对记者说:“那时候,我总是戴着墨镜,就怕别人知道我是残疾人 。说起竞聘这个公益岗位,我感触挺深的,我是后天残疾的,对自己的残疾尚且不能正确面对,何况那些先天残疾的人呢?尤其是一些重度残疾人,他们的处境该有多难!身为一个残疾人,我对残疾人的处境有切身的感受,我理解他们,也愿意帮助他们!”

  兰波一个人带着正在上学的一双儿女,跟老母亲一起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尽管生活压力很大,但是她仍然带着满腔热情,出色地完成了试用期间的工作任务。她告诉记者,摸底调查的时候特别受罪,今年夏天持续的高温让她受了不少苦,骄阳似火的日子也不能在家休息。由于她的工作就是到社区里走家串户做调查,上厕所很不方便,因此即使再热也不敢多喝水。有时候,一些居民还不理解他们的工作。兰波曾经在一个中学教师的家里碰了壁。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们的儿子患了佝偻病,在兰波前去摸底登记的时候,女主人起初对兰波的身份表示怀疑,接着下了逐客令,她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残疾,也不相信摸底调查的作用。3个月的试用期下来,兰波交上了让领导满意的答卷:西护城河巷居委会有居民6404人,其中残疾人54名,目前有康复需求的1人,要求精神防治的3人,要求听力语言训练的2人。记者随后从呼市各区残联了解到,这40名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工作干得都不错。

  为社区工作减压

  社区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计划生育等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家园,社区成为城市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关淑清对记者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社区工作,很多社区的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公务员,很多人不理解社区工作,认为居委会做的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每年各部门大约有120多项工作要落实到社区,呼市地区的社区发展水平不高,以前残疾人有了困难只能去找残联,因为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很多问题没有办法一一下到社区解决,现在让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同社区互相配合,既减轻了社区的担子,又将残疾人的困难直接落实到社区里,实地发现问题,实地解决。残疾人的工作相对独立了,无形中也减轻了社区的担子。”

  让残疾人帮助残疾人

  “残疾人事业基础在基层,为了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发挥基层残联组织的职能,呼市残联根据民政部、中残联等14个部委的意见制定了《呼和浩特市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暂行)管理办法》,在呼市四区40个达标社区中为残疾人设立40个公益岗位,每个社区安置1名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呼市残联组联部主任关淑清告诉记者。据介绍,招聘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工作是从4月16日开始的,经过综合考试后试岗,正式签订聘用合同后一年一聘,每个月生活补贴不低于呼市最低工资标准,工作岗位归街道办事处残联。

  记者了解到,残疾人工作专职联络员需要做很多工作:调查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需求,建档立卡;联系残疾人及其亲属,反映要求,为其排忧解难;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法规,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宣传残疾人事业,沟通政府与残疾人的联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扶残疾人;参与开展残疾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扶贫、志愿者助残等工作,适当组织文化活动,协助市、区两级残联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可靠数据,推荐优秀残疾人进入“优秀残疾人人才库”等。新城区残联理事长荣永利对记者说:“残疾人最了解残疾人的疾苦,培养一批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会使基层残疾人工作活跃起来。”

  关心残疾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兰波对于辖区内残疾人的情况已经了然于心,工作中的磨练让她发现了很多问题。她告诉记者:“对于残疾人来说,家庭的关怀非常重要,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就拿听语残疾人来说,7岁以下是最好的康复时机,但是很多孩子都因为各种原因被耽误了。希望家长不要放弃残疾孩子。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呼市残联办公室主任殷国祥告诉记者:“呼市残联为残疾人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安置他们到种养殖基地学习,但是很多年轻的残疾人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有残疾,不去学习,究其根本,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希望全社会都能够给予残疾人真诚的理解和包容。”

  口文·摄影/本报记者 刘 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