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市民为何不相信政府辟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7:24 大众网-齐鲁晚报

  信息的公开透明,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本条件,也只有如此,才能孕育健康的公民理性,才不会发生对政府辟谣依然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尴尬局面

  2005年11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消息,从11月20日开始,哈尔滨市出现了该市近期将发生地震的传言。11月22日,黑龙江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称,哈尔滨市近期不会发生地震,市民可以安心生活,但该市仍有一些市民采购储藏食物甚至带帐篷到户外过夜。

  市民面对政府的“辟谣”,为何依然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呢?也许,这与哈尔滨市同时发生的停水事故不无联系。

  据新华社11月22日消息,21日及22日,哈尔滨市政府先后发布关于临时停水的两则公告。21日发布的一则公告称,自11月22日20时左右,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将临时停止供水,停水时间约为4天,原因是“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然而22日发布的另一个通知则又说停水的原因是“根据省环保局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

  从目前情况看,4天的停水其实并不可怕。随着应急方案的出台,以及政府的及时调度,安然度过危机,并不是太大问题。但两个关于停水原因有点互相矛盾的通知,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恐慌。

  虽然经过“自我否定”,政府最终把停水的真实原因告诉了市民,但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肯定影响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于是,当地震传言与停水事件几乎同时在民间流传的时候,政府的“辟谣”,便难以取得市民的绝对信任。

  信息公开透明,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本条件,也只有如此,才能孕育健康的公民理性,才不会发生对政府辟谣依然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尴尬局面。政府的坦诚透明,公民的理性程度,应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当然,对于市民来说,面对谣言,不应只是人云亦云,飞短流长,亦步亦趋,而应该有充分的理性判断力,尤其不应盲目信从四处传播,这只能加剧恐慌。

  这次哈尔滨的停水事件和地震谣言是一面镜子。谣言一旦发生,便很有可能造成不应有的社会恐慌和危机,市民某些非理性的做法,反过来会影响政府对信息的公开,因为面对某种非理性行为,为了“减少”震荡和恐慌,政府对信息公开会更加谨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石敬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