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收获在创新的“土壤”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9:06 解放日报

  “挑战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到了:昨晚,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晓,复旦大学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全国总冠军,成为该赛事历史上第一所四次捧“挑战杯”的高校。本市其他高校也表现不俗, 15所高校 41件参加决赛的作品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有 10余件。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复旦夺冠?上海高校究竟是在怎样的“土壤”中培植“
高收成”项目的?

  科教兴市优化创业环境

  2003年底,中共上海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科教兴市主战略,从统一认识到积极落实,从理念创新到体制机制突破,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为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本市破地区、行业之间围墙;促进科技、教育、人才、资本和产业的有机结合与系统集成。“破”与“立”中,上海积极探索校区、城区、园区三区联动是一大亮点:大学校区,为科技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为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市民创新创业平台及就业场所,是城区经济发展一个增长极;城区,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

  在杨浦知识创新区、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有着创业创新热望的高校学子,感受着三区联动的热潮。复旦学生在实验室诞生一项科研成果,学校帮他牵线搭桥,移入校园周边科技园区培植。“挑战杯”学子的科技作品,早已纳入科技园视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内,上海交大与华东师大两校入驻,世界 500强公司的研发机构纷至沓来,一大批校企联合建立的实验室,是学生踏上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

  由市科教党委、市教委等本市 9个部门共建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也是一项创举。一流大型企业集团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双方派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目前,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已与本市 6所高校签约,共同培养研究生。电气集团首批列出大型电站DCS系统设计、轨道交通车辆国产化等 30多个科研攻关项目,让研究生参与实践。

  市政府今年启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每年 5000万元,资助毕业生孵化科研成果,进而创办企业。在“挑战杯”上,不少怀揣科研成果的学子有意创业,许多高校、企业为他们架起创业“跳板”。

  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推进,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教育改革孕育“创新土壤”

  “挑战杯”平台上,上海高校学生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得益于课内外的“创新土壤”,这也是创新人才“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人才培养之本在日常教学,上海高校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上海交大率先改革招生模式,将“按专业招生”改为“按学院招生”,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广泛汲取专业基础知识,到三年级才分专业。今年,复旦大学新生都进入“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以文理基础课程为核心,一年后进行专业学习。有意思的是,在新颖管理模式下,不同院系、专业、地域、国籍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同一住宿区内学习和交流。

  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增添后劲。本届“挑战杯”,上海高校许多学生作品都融入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这与本科阶段的“通才”教育密不可分。

  教学和管理机制创新,课内外贯通。同济大学投入 2000万元,建立土木、环境、电子信息、汽车、交通等 10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配备一支有正副教授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跨学科、跨学院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平均每个基地拨给 200万元,用于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改革教学方法、资助学生科技项目立项和参与科技比赛等,且规定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选修研究生课程,均可作为专业选修课学分。

  上海许多高校设立“学子科技创新基金”,点燃学生创新热情。学生只要有一个科研创意,就可以申报基金;学生也可以加盟老师的科研,承担一项子课题。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学校会组织校内外专家一路扶持。基金申报的日子里,校园 BBS上异常热闹,计算机专业学生邀请自动控制专业学生一同搞课题,研究生邀请本科生共建科研团队……当创新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并开始成为一种“习惯”时,成果破土而出。

  李爱铭 本报记者 徐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