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解析哈尔滨停水:危机到来政府应先取信于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9:18 南方都市报

  11月21日,中国东北重镇哈尔滨突然宣布因为检修供水管道,从11月22日开始的四天内全市停止供水,数百万居民瞬间面对史无前例的生活困境。这件事触及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风险社会与安全承诺。

  许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而成为风险,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竟然极为脆弱。哈尔滨人可能无法想象,现代化的大城市怎么会突然断水。风险应对和安全保障因此成
为衡量政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以研究风险社会而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学者乌利希·贝克说过,我们面对的风险有三个特征:它是人为的,是超技术的,是“民主”的。所谓人为,意即风险的根源不是在“我们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而是在我们的制度结构当中。所谓超技术,意思是所有的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不可能在实验室条件下一一证明过安全。而所谓“民主”是说,受害者人人平等。环境灾难如果导致水有毒,空气有毒,那么不论市长和乞丐,谁都不能免于受害。

  从这种“风险社会”的认识出发,引申而来的危机应对策略十分强调超越狭隘技术眼光,超越推卸责任的官僚模式,并把重点放在新的社会合作机制方面,强调以新的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化解共同的危机。换言之,技术解决方案很重要,但是社会的和衷共济与相互信任更重要。不妨比较一下这样的例子。

  去年美国东部地区突然发生大停电事故,纽约竟然保持了高度的秩序,令人称奇。然而今年在新奥尔良,一场飓风却引发严重的社会秩序危机,美国政府颜面扫地。比较起来,供电系统的大面积崩溃恐怕更出人意料,更无从实施什么预案,即便有的话。真正维持秩序的力量在微观层面,市民的秩序感、克制能力、互助精神乃至经历了“9·11”事件之后的处变不惊,都起了作用。而在新奥尔良那里,长期以来不良的社会政策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也起了作用:它使基于强大技术装备基础上的救援方案从一开头就失败。

  像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竟然要全城停止供水,必然是遇到了极为严峻的危机情势。争取公众的信任与配合,为查明原因解决问题提供时间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当然是最基本的考虑。哈尔滨市政府在25号公告中宣称停水原因是为了检修设备,可以想见其中包含了要减少社会恐慌的良苦用心。但对于争取公众的理解来说,这并不是好的说辞。也许正因为意识到了这点,哈尔滨市政府在随后发布的26号公告中说明是因为13日的吉林石化爆炸,“预测到近期可能受到上游来水污染”。紧急情况下,信息的混乱会导致对事件的多种理解和不同想象,唯有诚实的表态才能提供一种可信赖的基础。许多经验表明,政府与其贸然宣称安全,不如诚实表明我们共同面对危险,后一种情况才会赢得真正的支持。

  同样的道理,通过发言人和专家仔细地向公众解释存在问题的危险与困难,从技术上说明为什么采取特定的解决方案,预期进程如何,是危机情势下政府应该做的工作。能够这样做,才表明政府不把公众看做简单的管理对象,而看做是解决危机的依靠力量;不把危机应对看做是政府的秘密工作,而看做是公开的社会学习过程。

  全城停水严重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基本生活,必须对恐慌、哄抢、短缺、犯罪等等现象有所预见,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此将面对严峻考验。使维持秩序的力量扎根于社会本身,是成本最低的危机应对策略。我们有没有足够充足的志愿者资源,能够配合警察维持必要的秩序,制止囤积与哄抢?我们有没有足够健全的社区网络和邻里关怀,能够及时发现老弱病残者的困难,并及时提供援助?其实从网络论坛上可以看到,不少东北籍网友留言,呼吁互相支持,呼吁同舟共济战胜危机。可见社会中蕴涵着巨大的积极力量,与这样的力量相结合,才会有成功的危机应对。

  危机是社会学习的速成班,信息时代尤其如此,人人都会从中学习和获得教训。相信哈尔滨人战胜危机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并为全社会的团结与共识带来新的经验。

  (作者郭巍青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