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营业员做出五六百万的大案 温州民营企业反腐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15:54 温州新闻网

  ●近期,一个关于“鞋厂采购员贪污800多万元”的消息,在温州某市场传得沸沸扬扬。

  消息人士称,该市场内“一位鞋料商因偷税漏税被捕,供出了多家企业的采购员贪污的情况。其中,龙湾某鞋厂的采购员贪污最多,几年时间贪污了800多万元。”而且据称,这个采购员“还私下办了个鞋厂,原来供职的鞋厂其他人谁都不知道”。

  这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龙湾某鞋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称该公司“没有任何员工贪污”。

  ●不久前,某温州服装企业突然下达文件给科级员工,通告辞掉该企业据说实际上是第三号人物的货品部经理。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消息马上在服装界传开,事实验证了一些经销商的疑惑,该企业前货品部经理与部分经销商内外勾结,通过出卖公司利益达到个人获利的目的。消息灵通人士估计,幸好事情发现得比较及时,但给该公司也造成了至少数十万元的损失,而那名当事人个人获利10来万元。

  ●不久前乐清某电器企业长沙直销处经理的故事更为扑朔迷离。传说是这样的:国庆前,该名屈姓经理离奇失踪,和他一起失踪的还有50多万元的货款。当一个多星期后该名经理被重新发现时,已经是一具死尸,结论是自杀,50多万元货款也无从追究了。

  ●还是在最近的柳市,某企业的三名大区经理在一天内同时提出辞职。说法很多,有说是三人对企业不满主动提出辞职,事发同一天纯属巧合;有人说是三人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得到企业的暗示所以选择了辞职。本报致电该企业某销售副总监,这位副总监以为是其他公司想招聘三人调查三人的底细,提醒我们要注意三人的“职业道德”,并表示,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有漏洞,但并不能成为不守“职业道德”的理由。

  从被称为“潜规则”的回扣问题到层出不穷钻公司漏洞的手段,事实告诉我们,在民企里腐败问题同样不容小看。有关专家指出,规范化、完善而有效的制度以及良好的权力监管机制才是从根本上杜绝民企腐败的最有效武器。

  一个密码“黑”了公司几十万

  温州支点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宇称,对于使用信息化的企业来说,密码就是传统的保险箱的钥匙,不仅要保管好,还要定期变换,否则就会给企业造成隐患。

  据知情人士介绍,前文所说的那名服装企业货品部经理就是以工作需求为理由,得到了系统的密码,然后将公司的产品以低于定价的价格发给有勾结的经销商,从经销商处拿好处,再进入公司信息管理系统更改数据,掩盖事实。

  由于许多温州品牌在某些区域的经销商多为同一人或相互十分关注,所以当差不多款式、品质的产品出现了较大的差价,经销商有疑问,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经销商就会向公司反映,为什么其他品牌的产品价格更有竞争力。那家服装品牌企业前货品部经理做的手脚就是这样辗转反复传到老板的耳中,老板回公司一查,事情才真相大白。此时,公司的直接损失初步统计出来至少有几十万元。

  唐宇表示,作为信息化产品的提供者,应该设计密码的安全方案,不仅密码的管理要严格,密码本身也要定期更换,如果产品提供者没有这方面的方案,说明产品本身不够完善;如果是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则是企业管理不规范,不过温州民企管理规范的还真不多。

  营业员做出五六百万的大案

  今年7月份,温州某知名食品连锁企业遭遇了数目巨大的假提货券案,不法分子印制大量假提货券,营业员在利诱下与其内外勾结,将假提货券销售给顾客,价值高达五六百万元。

  事情是这样发现的:有顾客向公司投诉说,在连锁店消费时,营业员以提货券是假的为由拒绝其使用,而这种券是在某连锁店购买的。同时公司也发现,一段时间来收支有些异常。感觉事情蹊跷的该公司马上对一段时间来的财务、提货券销售、使用数量等进行查对,果然发现问题严重,有多位营业员卷入了这个事件,而且还是与公司外不法分子勾结,每位营业员涉及数目都不小。公司马上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经过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该公司共有20多位营业员卷入假提货券案件,每人假提货券涉及价值10多万元。印制假提货券的不法分子共有两人,以高额回扣利诱这些营业员向顾客销售这些假提货券,总案值高达五六百万元。

  在善后时,考虑到公司信誉,对已经购买了假券的顾客,因为他们也是被损害利益的一方,公司接受了这些假券,损失严重。同时,该公司通过公安机关向涉案营业员追回赃款,挽回了部分损失。

  此案发生后,该公司迅速调整了各连锁店营业员,并组织营业员进行了职业学习。同时,取消了各连锁店提货券销售权,只在市区设立了一个提货券销售点。接下来,该公司为销售的提货券设置了防伪条码,接下来还要推出IC卡,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出现。

  公款成了“创业基金”

  他现在回到家乡做电器品牌代理商了,而他创业的30多万元就是从温州某民企“得到”的。刘先生可以说是全身而退了,由于家庭的原因他辞职时,老板还真诚地挽留他。

  “你首先必须选择好的企业,那些看起来管理很规范,发展比较好的中小企业”,刘先生介绍他的经验,“那些直接动财务脑筋的人是最愚蠢的,风险太大,最终还会受到制裁的。”

  实际上,在全国大部分地方,中小民营企业都差不多,看起来管理似乎很规范,其实不然。进了这样的企业后,像刘先生这样的人就会竭力争取到外面去,负责一个区域的销售。他们会尽量找公司要货,当手上掌握的货品和货款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老板就对他们有依赖和信任了。这时候,如果他们卖出了50万元的货,那他们只会先回给公司20万元甚至10万元,其余的留下做自己的投资,不断地以资金回笼的时间差获得利益。而公司还认为他们很有能力,会对他们更加信任。

  两年前,刘先生按照这样的标准,进入了温州的某家电器企业,得到了北方区域销售负责人的职位,一年多的时间就积累了他的原始创业资金30多万元,回家乡自己做代理商,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实力了。如果不是家庭原因,继续在原来的企业干三年,自己可以积累100多万元,刘告诉自己的朋友。

  假冒签字报销了两年

  2004年4月份,多次假冒公司高层签字虚报款项的永嘉某鞋企行政部员工金某,落入法网。后来,大部分非法所得款项都“还给”了公司,并被判刑7年。

  金某主要的手段是采用模仿一位公司高层的签字,以自己私下买过来的一本收据,“自己填金额,自己签字,拿到财务部报销领钱”。差不多两年时间,都没人察觉。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位公司高层位高权重,没人敢向她核实报销单上的签字,怕被叱责信不过她。

  摸到了这一“软肋”的金某,几年中,多次模仿这位高层的签字,虚构“办公室买东西”、“修理费”等,拿收据到财务部“报销”领钱。只要是这位高层签字的报销单,财务很轻易就给钱了。

  很偶然的一次,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发现,一个维修项目的修理费已报销了好几次,而没过几天维修工又过来维修了。“觉得奇怪,就过去看看,问维修工怎么修来修去?”维修工一脸茫然地说,“没有啊,我们第一次来修的。”于是,公司里就查了起来。

  一查,公司里的同事们都吓了一跳:差不多两年时间,金某就贪污了近70万元!金某用贪污的钱,在瓯北买了一套房,其余的存进银行。“砸开金某的办公桌抽屉时,发现里面有十来万元。是他准备去买车的。”

  金某的家境不好,在公司的年薪也不到3万元,“但他每天至少要抽一包中华香烟。”一位知情者说。“企业管理上存在漏洞。这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分析人士还认为,因为民营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其实也间接“害”了金某这样的员工,“如果第一次就把他抓住了,也不会让他在这条路上走这么远。”不仅如此,“如果金某是企业老板的亲戚,我估计,就算知道他贪污,最终也就算了,不会报案。”

  从人治到法治才是治根之道

  虽然是被开除,但前面那位服装企业的前货品部经理并不沮丧,在其他员工眼里,他似乎还很从容,甚至在离开前还和除了老板外的企业内主要负责人一一友好告别。

  除了自己带走的10来万元和给企业造成了至少几十万元直接经济损失,他留给企业一个难题:在他手上出去的价格是否要继续执行,如果继续执行,公司要继续损失下去,如果不执行,公司对代理商的信誉会失去。巧合的是,在下达了处理通知后,该企业老板到香港去呆了近一周,有人表示,这可能是去排遣心中的闷气。

  据了解,温州许多民营企业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但一般都是将当事人开除,没有什么更强烈的行为。事情发生后,企业的人心会产生动荡。就像那家服装企业,很多员工心理不平衡,为什么出了这么大事都不能得到惩罚,反而让他从容离开。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两点显然是民企内部腐败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受害者们大多也明白这两点。一位企业家称,在前几年,基本都把防范腐败的重点放到了吃回扣等现象,但近年来,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企业里出现的新事务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漏洞与空子,而这些一不小心,被人利用,便会使得企业损失惨重。

  温州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处处长潘碎权表示,很多温州中小企业制度并不完善,由于不少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在公司中拥有很大权力,在权力的监管上往往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对其有牵制作用。因此,这批人出问题或者有人利用这批人钻空子是最难防范的。对于温州民企而言,这种情况的改善要随着企业从人治真正走向法治才会好转。此外,目前温州民企之间人员流动比较大,企业和员工之间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即使出现了情况,企业要追回损失要费很大的周折,老板们大多认为与其花精力、时间去惩罚肇事者,不如自认倒霉快点再去赚钱。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内腐败的滋生。

  跨国公司反腐——宝洁向10%法则开刀

  据说在宝洁公司内部,最广泛的腐败是“10%”法则,员工所做项目的回扣占总业务额的10%,另外一种则是宝洁员工或其直系亲属在供应商、代理商或客户的公司中拥有股权,腐败使宝洁每年在中国的直接损失不少于500万美元。2002年2月,宝洁(中国)公司要求全国供应商严厉杜绝“赠送礼品、娱乐交际”及其他不符合公司商业政策规定的行为,并要求他们将员工此类行为告知中国总部,否则将终止与该供应商的合作。在宝洁之前,联合利华也因为销售部门出现腐败行为而解雇了中国公司约250名销售人员。

  佛山民企反腐——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客户礼品

  南海某鞋业公司的质检部主任龙女士于去年3月收到公司的处罚通知,指出其在几天前为孩子举行满月酒宴,前往祝贺的客人中有企业方的客户公司人员,且向龙女士赠送了礼物和现金。为了杜绝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决定对龙女士予以除名。

  龙女士向南海区法院提请诉讼,认为公司是在变相开除她,自己为小孩摆满月酒属于民间风俗,摆酒相聚和答谢完全是应该的。佛山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公司一项“接受有关厂商之招待宴席或者送礼”的管理规定,龙女士的行为属于严重的违规。为此,终审法院支持公司的除名决定,撤销一审法院判决公司支付龙女士5万元解除劳动合同补偿费的决定,只保留了原审判决中公司支付龙女士近6000元加班费的决定。

  ■商报记者 朱则金 张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