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专题 > 正文

全国人大与多国议会建立定期交往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9:5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王建刚 廖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与外国议会的定期交流机制,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交往工作的显著特点。今年以来,在这些交流机制框架内,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实施了许多交流计划,推动了中国与各国友好关系及各领域合作的发展。

  据介绍,全国人大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议会
和欧洲议会的定期交流机制已经建立或形成;与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埃及、南非、巴西、智利等国议会的定期交流机制也在积极筹备中。

  曹卫洲说,全国人大今年积极开展与各国议会友好交流与合作,为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扩大政治互信、促进互利合作、推动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说,党中央非常重视全国人大的对外交往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先后20多次会见了外国议长和议员。他在会见中多次指出,中国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的交往是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推动了国家关系的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也多次对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为国家关系的发展添加新内容,注入新活力。

  曹卫洲介绍,全国人大今年对外工作的主要成果包括:高层互访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关系发展;中方在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外国议会的立法交流,特别是经济立法交流富有成效。

  据了解,全国人大全年邀请来访和组派出访代表团总数超过200个,2200人次,规模和总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吴邦国委员长先后访问新加坡、

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和摩洛哥。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议会领导人访问了中国。

  曹卫洲说,全国人大今年与美国、俄罗斯等国议会分别举行了多次工作会谈,保持了高层互访势头,双方关系保持稳定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议会的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等出访的国家有四分之三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个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议会领导人也应全国人大邀请访华。

  他说,全国人大还积极参加各国议会联盟、亚洲议会和平协会、亚太议会论坛等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召开的共28次国际会议。今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二届世界议长大会,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作为大会第一副主席主持了大会。

  曹卫洲介绍,全国人大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了议会世贸大会香港会议,还第一次派团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拉美议会年会。各国议会联盟和各国议会均对中方在多边活动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全国人大在对外交往活动中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上进行了坚决斗争。《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全国人大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工作,全面介绍立法宗旨和背景,赢得普遍理解和支持。

  此外,全国人大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一些外国议会代表团访问西藏。通过这些活动,使原来在西藏问题上有偏见的议员也公开发表讲话,表示看到了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积极评价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曹卫洲说,全国人大的对外交往工作主要特点有:对象广泛,既以议会和议员为主,又涵盖政府和社会各界;既重点做执政党议员工作,又注意与在野党议员交往;交往内容充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广泛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交流层次多样,与外国议会领导人、外国议员、专门委员会以及友好小组和办事机构都有固定的交流渠道;活动方式灵活,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既能够在国家关系顺利发展时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在国家关系遇到困难时多做改善工作。

  他表示,明年是中国“

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实现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国人大将稳步推进和完善与主要国家议会定期交流机制建设,切实做好外国年轻议员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外交往的正规性和实效性,为营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贡献力量。(完)

  相关专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