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馒头风波”——法律纠纷还是文化冲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8:06 东方网-文汇报

  ■文/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张建松

  陈凯歌电影《无极》遭遇胡戈的网络之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狗年伊始,馒头引发的风波接二连三,没完没了。

  陈凯歌状告胡戈,舆论关注,众说纷纭。“馒头血案”究竟是“侵权作品”还是另
类“文艺批评”?

  “馒头风波”升级

  正如“馒头”在电影《无极》中成为众生纷争的源头,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现实世界里,也掀起轩然大波。

  “馒头血案”刚现身网络时,《无极》制片人陈红曾大度地表示,不反对网友发表对《无极》的相关意见,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个短片仅仅是一个网友的个人行为,毕竟网络是多元化的世界。”

  然而,就在人们正在淡忘“馒头血案”,对胡戈制作的最新网络短片《春运帝国》也多少有些感到无趣时,陈凯歌在柏林冲冠一怒:“我们已经起诉他(胡戈),我们一定要起诉,而且就这一问题要解决到底,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15日,国家版权局新闻发言人对“馒头血案”的表态,似乎表明一场官司已箭在弦上。

  版权司司长王强说,大量引用他人作品,超出了介绍情况或阐明观点的使用范畴,属于违法侵权。“馒头血案”应由司法机关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王强还透露,我国年内即将出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限制当下在网络中泛滥成灾的各种未经允许的转载行为。

  而作为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被无数网民热捧的“搞笑天才”,胡戈对被告上法庭,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如今我能做的就是等待法庭传票”。

  事实上,对于“馒头风波”骤然升级,吃惊的不仅仅是胡戈。

  一位网民发出帖子支持胡戈,另一位网民称:“打赢这场官司,不光是为了胡戈,也是为了广大网民和影迷,因为胡戈在这个冬天带给了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梦想。”

  网络短片侵权“第一案”?

  31岁的胡戈现住上海。他创作“馒头血案”的过程非常偶然:从电影院看了《无极》出来,觉得没意思,回家路上就买了张《无极》盗版光盘。制作过程只用了10天左右。

  惹上官司之前,“馒头血案”就引起了法律界的关注。湖南一位律师指出,它剪辑了电影《无极》的部分镜头,并配以与电影内容无关的配音,篡改了作品的内容,完全歪曲了《无极》作者创作作品的初衷和意愿,因此涉嫌侵犯了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上海一位研究“网络法”的律师认为,像“馒头血案”这样擅自改编热播影视剧或其他文化产品内容的“DIY视频”是否侵权,主要是看这部短片有没有被用于商业用途,是否侵害了制片方的利益,是否存在诋毁影片的情感因素。

  一个月前,胡戈曾对记者表示,他并不担忧法律问题,因为他“创作只是为了自娱自乐,没有以此片牟利,也没有以它挑战陈凯歌导演的意思。”

  事实上,从《大史记》《网络惊魂》到胡戈作品,网络高手将电影改编、取其素材进行重新组合、配音形成幽默短片的做法,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由来已久。此前还没有任何网络作品引发同类侵权纠纷。

  因此,面对中国网络短片侵权“第一案”,法律专家也莫衷一是。

  一些法律专家认为,胡戈打赢这场官司的希望不大。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闵庆轩律师指出,胡戈将影片拆分、配上不同于原片的内容进行传播,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侵犯了著作的完整权。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夏善晨则认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只不过是网络文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另类文艺评论”。他表示,所谓侵权,必须有两大要件,一要有商业目的,二要使对方的商业利益受到损害。从目前来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不仅没有损害《无极》的商业利益,还可能增加它的票房收入,因为许多人是看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才走进电影院看《无极》的。

  网络娱乐亦需反思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法律纠纷之外,网络娱乐所特有的“恶搞文化”现象,不能不说亦是此次“馒头官司”的另一根源。“其实,这场官司的根源可能还在于陈凯歌与胡戈之间有‘代沟’,陈凯歌也许对现代网络文化、对年轻人网络创作心态可能很不理解。”

  网上传播“馒头”,媒体报道“馒头”,往往都冠以“恶搞”二字。这个新兴网络语言似乎不含褒贬,仅用来表达“搞笑到了极限”。

  31岁的胡戈是个典型的年轻网民:在虚拟世界里,他游刃有余、幽默诙谐、颠覆传统,否定“一本正经的电视文艺”,崇拜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一向以人文气质著称的陈凯歌,所创作的电影大多追求宏大叙事、家国情怀、史诗传统、文人意境。

  “当成孩子一般的《无极》被人糟蹋得面目全非,陈凯歌的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没有严重到‘无耻’地步,这不过是现代年轻人的自娱自乐,可以一笑了之,甚至可以将这个年轻人收到自己的门下,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服务。”于海认为,文化趣味或者娱乐取向的差异,是引发“馒头官司”的内在因素。

  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内地网民人数已经超过1.03亿,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网民占81.3%。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些专家指出,“馒头血案”这样的另类表达,代表了新兴而强大的网络文化、娱乐需求,让中国的文化氛围更加宽松、活泼、多元。

  “馒头血案”是否侵权,需等待法庭裁决。而人们目前最为希望的,是看到双方和解、化干戈为玉帛。毕竟,当下的文艺创作或文化批评都需要一个更为宽容的氛围。

  (据新华社上海2月1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