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逐渐“感动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9:24 南方新闻网

  逐渐“感动中国”

  黄德明再见到陈健是在1995年知青们的第一次大聚会。金训华的父母和妹妹金士英也参加了那一次聚会,金训华的墓也迁到了逊克县烈士陵园。“双河村离县城还是有点远,我父母去看我哥哥不方便,这么多年,我也只找到八九次机会去为他扫扫墓。就和县委商量着把墓迁到县里。”金士英说。

  上海申银万国集团原总裁阚志东也参加了那一次聚会,并且和几个知青一起在双河村捐助了一个希望小学。他说,“迁墓时还没有陈健守墓的说法”。

  阚志东说:“那一次,陈健找到我啊金士英几个人,说他家庭生活有困难,要我们帮忙向县里说说情况。我们说了,他后来也当上了森林检查员,但我觉得不一定就是我们的作用,可能也是县里考虑他是下乡知青,是金训华的战友。”

  “那时候我在木材厂看大门,听说有人要买我们厂,我担心下岗就向他们求援。但直到1997年9月我才当上森林检查员。”陈健认为自己的工作调动得力于黑龙江一家日报的记者。“他1996年采访我的,他把我的情况向县里反映,后来我又找了县领导几次,一年后工作调动了。”

  这次接受采访,“也是我第一次向媒体说了埋藏20多年的愿望。”陈健说:“他问我在黑龙江有没有什么困难,我说想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不然我的心愿实现不了,他问我什么心愿一定留在黑龙江,就这样一点点套出来的。”

  费凡平也是经那家日报记者介绍才知道了陈健的故事。他回顾当时的情形时说:“我是1998年去采访洪水的,他对我介绍陈健的故事,说这个人不容易啊,你应该去采访。”经当地宣传部门介绍,他采访了陈健,也向当地宣传部门和老乡求证过,都得到了认可,他也曾联系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但金士英没有接受采访。

  费凡平把陈健的行为提炼为“守墓”,后来很多报道便以此为基础。陈健说,在那之后每年都会有媒体采访他,而引起广泛关注是去年开始的。

  “去年春节前,我妻子得了尿毒症,到上海来治,要走的时候给金士英刘龙九打电话,说你们能不能帮帮我,他们5个人给我送了1万块钱。回去后听说山东潍坊能治,就又借了钱去山东。去山东前,我向黑龙江一家报纸求助,他们报了以后,一国家级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看到了,就跟我联系,正好回到黑龙江作了报道。”

  《共同关注》记者郭俊义则表示是黑龙江另一报纸向他们提供了线索,而他也认为陈健虽然离开了双河村,但在逊克县留了36年,就可以理解成为金训华“守墓”了。

  电视报道播出后,各地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使陈健的妻子获得了治疗的机会。“《共同关注》播出的第二天,北京知青谢家学给我打电话,说帮我妻子治病。两个月以后就做了换肾手术。”这一报道也使陈健的另一个心愿--为金训华的墓换一个大理石碑。

  陈健说:“手术后我妻子情况还很好。但是后期治疗我也愁,排异药也很贵啊,我每个月要3000多块钱,我只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能够吗?”

  各地媒体的报道中,都没有出现对和陈健、金训华一起下乡的知青们的采访,刘龙九说:“我向采访我的媒体说了对陈健报道的疑问,但他们没有采纳。”“有的电视台记者给我打电话,说你们是不是对陈健有意见。我说我们没意见,只是觉得报道应该真实。”朱伟明对记者说。

  2005年8月15日,十多位上海知青又到双河村扫墓,陈健陪同前往。陈英姿回忆,“我当时觉得报道有些过了,就对陈健说,'你见好就收,不要太过分'。”

  陈健认为陈英姿在说他向刘龙九金士英求助的事。“陈英姿说我钱厚,脸皮厚。我说我怎么脸皮厚了,不就是求援吗?我这也是没办法啊。我要保我媳妇的命啊。”

  双河村的乡亲们对陈健则充满同情。媒体报道的陈健为孩子上学卖血的事在村里众所周知。“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他满头白发,挺心酸的。”李恩彬认为陈健和别人不同的一点是很倔强,有困难不太爱对人讲。“去年他老婆打电话让我去他家修理电路,也没有听说换肾的事,第二天他们全家就去北京了。我还是看了黑龙江的一份报纸,才知道他家情况的。”“别人好像都不理解他,都说他不应该这么做(指借为金训华守墓之名寻求社会救助),可是他又能怎样呢,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姜延滨老人说这些话的时候,两眼透着深情。

  李恩彬说,2005年3月,陈健向黑龙江一家报纸打了求助电话,后来,电视台的记者就来采访了。

  面对朱伟明等知青的疑问,费凡平说:“我觉得(陈健的报道)细节上可能有些出入,但主体上是没问题的,陈健确实留在了逊克县。”

  陈健在澄清报道中夸大的成分后说:“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个不实,跟我没关系,不是我说的。”

  高潮来临

  “陈健说为了感恩而为金训华守墓,为什么不去看看他的父母?可能有知青向老乡议论过这件事了,但肯定不是金士英说的,她一向都很低调。”知青们说。金士英则向记者表示:“我觉得陈健也挺不容易的,能到此为止就算了。”

  今年1月,陈健被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又一波报道高潮来临,使知青们觉得有站出来澄清的必要了。2月15日下午,应上海媒体邀请回到上海的陈健本来要举行黑龙江知青见面会。朱伟明等到双河下乡的知青没有获得邀请,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个消息,一行10人在见面会开始前便赶到了现场。他们到场后向安排见面会的媒体质询为什么报道不真实?为什么他们反映很多次还是连续报道?最后,陈健没有出现,举办方取消了见面会。此时,在黑龙江的逊克县烈士陵园里,金训华墓碑上金字耀眼,一个一米多高的花圈立在墓前,一条“郑州知青敬挽”的字幅挂在上面。金训华的在天之灵不会想到,围绕着他的长眠之地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争议。

  今年2月12日出版的黑龙江某报报道,陈健是”先感动了本报“后”感动了中国:“2005年3月初,本报接到一个来自黑龙江边逊克小城的求助电话,电话那头,一个中年男子用忧伤而不失坚强的声音,讲述了一个让人掉泪的故事,他就是陈健……不久,本报以大篇幅推出了陈健的感人故事,引起了我省读者的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纷纷给我报打来电话……本报这篇报道也引起了《共同关注》节目的'关注',根据本报提供的线索,他们找到了陈健,4月28日,陈健的故事登上荧屏……”

  金训华

  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1969年5月25日和一大批上海知青赴黑龙江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落户。同年8月15日下午,金训华为抢救国家物资(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洪水中。后来,画家陈逸飞和徐纯中合作创作了水粉画刊发在当年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上,同时配发了金训华的日记和评论员的文章《革命青年的榜样》。之后,该画登上

邮票全国发行。金训华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感动了中国。采写:本报记者王吉陆 喻尘(来源:南方都市报)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