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便民服务,为了病人的需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9:30 解放日报

  以病人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病人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病人满意为第一标准,上海卫生系统全方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喜结硕果。

  放下架子寻服务“盲点”

  从方便管理到方便病人,精神文明创建,使过去“朝南坐”的医院放下架子,不断
找寻病人就医不便的“角落”,让一次次改变暖到病家心头。

  去年3月,市六医院的普外科郑起教授与党委副书记艾开兴教授牵头商量,破除数十年惯例,实现全院门诊手术随到随做。门诊手术医生人手BP机随时待命,高年资医师坐镇双休日门诊……

  “自讨苦吃”的做法,实现了医生等病人的人性化服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房、医技、门急诊共9幢大楼,病人看病做检查分布在不同大楼内,遇到天气不好甚是麻烦。医院细心琢磨出解决途径:斥资700多万元,在9幢楼间架起一条长300米、占地1240平方米的双层连廊。自此,寒冬酷暑或刮风下雨,病人都能享受独特温暖。

  信息技术破解“三长一短”

  挂号长、检查长、配药长、看病时间短,“三长一短”长期令病人不满。但是,改变正在发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病家检查、配药花半天的状况已大为改观。

  90分钟拿到CT报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承诺不是空话。影像科主任王培军教授设想出一条龙服务:病人检查结束后,高职称医生对每张CT、核磁共振片把关,中午科室轮流延长加班。预约、登记、检查、洗片……全部环节实行无缝隙动态管理。长宁区中心医院首创“网上提示制”,将信息化功能运用到解决“大处方”方面。只要一上医院局域信息网,患者3个月内的检查情况、医生开处方用药情况一目了然。利用“电子眼”,管理部门随时监控,“大处方”开始淡出。据统计,新方法让医院门诊人均每次费用同比下降11.38%,住院人均每次费用同比下降8.89%。

  服务重心下沉到社区

  对于郊区、城乡结合部居民而言,家门口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尤为重要。

  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10支全科服务团队“包管”辖区14万居民健康。团队勇于创新,服务地点从社区移到居民家门口,疾病监测范围从慢性病人群扩大至健康人群。新泾二村张奶奶患有糖尿病,以前右腿坏死并切除,近来左腿又有早期坏死迹象。团队通过控制血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措施,为其保住左腿。远在海岛的崇明居民,到市中心大医院就医非常不便。自从仁济医院在崇明中心医院开辟医疗绿色通道以来,专家、检查全部提前预约,连往返车船、午间用餐等方方面面也为病家想周全了,病人到市区看大医院专家,一天就能搞定。据悉,绿色通道今年已为岛内142人次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服务,联系重大项目检查65人次。

  本报记者 顾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