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存压岁钱是回报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2:46 扬子晚报

  开学以来,金坛市教育局因为与该市一家银行联合推出的“学生储蓄压岁钱”活动而惹来了社会各界热议。昨天,本报《存压岁钱成了学生“家庭作业”》刊发后,在金坛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引起了激烈争论。有市民甚至表示,教育部门这样的理财教育是不是有点“偏题”了?

  学校是在“还人情”?

  昨天,本报的报道在金坛当地引发了不小震动,这两天,本报来自金坛地区家长的电话不断,他们呼吁教育部门对此应该做个冷静的思考和正面的回答。

  金坛市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昨日则向记者大吐苦水。他说,当初开展“储蓄压岁钱”这项活动时就有这个顾虑,怕被家长误解、怕被社会误会,因此教育局一再要求学校,不可定指标、不能搞攀比。至于为何要“蹚这一浑水”,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银行对教育系统的支持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解释道,现今基层中小学的发展可谓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学校的基建、电脑等硬软件配置和其他设施的建设都需要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只有从银行借贷。”因此,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储蓄压岁钱也有一个回报的因素在其中。

  这位人士表示,让小孩子存钱既能培养起理财意识,为其以后的教育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能支持国家的建设,应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不期然惹来如此多的误解。但这名工作人员同时承认,在该项活动的具体布置中,个别老师可能出了“偏差”。

  学生大多只知“存钱了事”

  昨天,记者再次对金坛市的中小学进行了暗访调查。让人未曾料到的是,大部分孩子对老师布置的“储蓄压岁钱”作业并不能理解,甚至有孩子觉得,“自己存得多的话,老师上课就不会给脸色了……”金坛城南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老师在课堂上提到存压岁钱的事时,经常会说:“老师最喜欢听话的孩子!”

  在金坛城中某小学,孩子们听到“你现在存过压岁钱吗”的提问时,总能不约而同地说:“我们都缴了!”然而,当问起“你们知道什么是理财、从小应该怎样理财”的问题时,孩子大多是撅起嘴巴或摇着头。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黄曳(化名)笑哈哈地对记者说,老师在报到时就问我们,“今年你们拿了多少压岁钱啊?有没有被父母没收啊……”问了很多问题,最后老师告诉我们,“希望你们今年把钱都存起来,你们同不同意?”我们都齐声喊着“同意……”

  “老师没有和我们说太多,只是让我们催家里快到指定银行存钱,因为这个‘作业’不完成好,老师会不高兴,所以,我和妈妈一说就去银行存了8000元呢!”一位五年级的女同学还没说完,一旁的同学喊着说,“五(1)班上的一个同学昨天就存了10多万呢,你这点算什么啊……”

  老师“教棒”不应为功利

  对于本报的报道,投诉人谭先生表示满意,他说《扬子晚报》是其一直钟爱的报纸,今年已是他连续第5年订阅本报。他表示,正因为这份情感,所以当小孩遭遇这种“不平事”时,他首先想到了《扬子晚报》。

  谭先生表示,静下心来想,学校推行的“储蓄压岁钱”这件事,说谁有多大错误也未必,他很能理解老师那句“一级压一级,老师也没办法”的话语。但在其中,作为一名学生家长,他觉得老师不应表现得如此功利。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教书育人,过多的牵扯到一些经济活动中,对教师本身并无多大好处。“掺杂进了经济和利益的因素,谁都说不准这会影响老师教棒的指向。”一位家长在电话中说,家长将压岁钱存到了银行后,存款的留存小票老师都要求孩子必须上缴,“学校口口声声说此事和学校无关,那为何要将小票回收?难道这里面真没有利益关系?”这位家长本人就从事金融业,深谙银行吸纳存款这里面的“窍门”,他反问记者:“如果说要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那么有关部门为何不冷静考虑一下,难道达到这个目的就非得让孩子去存钱吗?”

  常州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刘维俭认为,学校让孩子们拿着他人给的钱去银行体验储存过程,让孩子学会理财培养了节约意识颇有点想当然,恰恰相反,孩子们可能在私下比较存压岁钱多少,形成新的校园攀比风。

  实习生徐高斌 本报记者谷岳飞 肖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