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拉拉队冠军花落“英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0:00 东南早报

  幕后花絮

  厦门一中获最佳口才奖,厦门外国语学校获最佳才艺奖,厦门六中摘得最佳机智奖,最佳活力奖颁给了厦门旅游学校

  早报讯昨晚,来自厦门5所学校的5支拉拉队进行了现场“PK”,结果厦门英才学校
拉拉队笑到了最后,成为今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拉拉队。据了解,如此专业的拉拉队选拔,在全国还是比较少见的。

  作为2006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马拉松喝彩”配套活动,马拉松拉拉队选拔赛于2月11日拉开序幕,共有来自厦门18所大专院校、中学高中部组队参赛,比赛内容有表现团队精神的团体游戏:阻力跑、啦啦操大比拼,也有专题马拉松比赛项目,如:马拉松知识快问快答、“为马拉松喝彩”主题演讲,以及才艺秀表演,才艺内容分舞蹈、合唱、器乐演奏、T台秀等,为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比赛分预赛和决赛,预赛分五场,每场预赛的冠军将进入决赛。选手最终比赛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现场比赛成绩(标准分)和观众短信投票加分。最后依总成绩分别评出第一至第五名。此外,集美轻工学校获得最佳合作奖,厦门一中得到了最佳口才奖,最佳才艺奖被厦门外国语学校收入囊中,厦门六中摘得最佳机智奖,最佳活力奖颁给了厦门旅游学校。

  (黄毅辉钟永伟/文丰晓飞/图)

  幕后花絮

  为马拉松加油他们无怨无悔

  □早报记者黄毅辉

  团队精神最重要

  厦门交通职专拉拉队是首场预赛的冠军,在预赛中成功战胜了实力不俗的厦门一中拉拉队。队员蔡同学说,他整个寒假都泡在训练上,虽然腿受伤了,但还是得坚持,这让他懂得了坚持的可贵,还有就是团队精神。

  带队的张老师表示,马拉松长跑重在参与,拉拉队整个寒假都在练,春节都没怎么休息,学校领导也很重视。徐老师则称,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团队精神,“团队的彼此交流合作很重要,一个人动作不行就会影响大家”。

  发动亲朋好友短信投票

  厦门六中拉拉队是第二场预赛的冠军,在预赛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其他对手。

  该校团委书记张雪琼老师表示,当时学校发动了很多亲友和学生家长来参与短信的投票活动,有的学生把家里能联系到的亲戚朋友全部叫上,让他们多多支持,这也是他们学校在预赛短信投票中一路领先的原因。她认为,这样也是对选拔赛、对马拉松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选拔赛、知道了马拉松。

  队长苏珊称,此次活动是一次为厦门增色的活动,不像超女是完全的娱乐性,这更是集体的活动,她更看重的是集体的荣誉。

  自我心理挑战有益高考

  厦门科技中学拉拉队合唱歌曲《为马拉松喝彩》的词曲作者张同学介绍,虽然他现在才高一,但是初三的时候就创作过歌曲,创作歌曲算他的业余爱好,所以不算太难。马拉松活动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华的舞台。

  该队孙璐同学称,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演讲技巧进步很多,“明年就要高考了,也算一次自我心理挑战吧。马拉松赛时我会去做志愿者,不管参不参加,只要通过不同方式喝彩,都是一种马拉松精神。”

  为排练新旧校区来回跑

  双十中学拉拉队的同学告诉记者,他们平时排练比较辛苦,每天从下午3时排练到晚上8时。高一学生住在新校区,而排练通常都在旧校区进行,来回奔波的辛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抱着一百二十分的热情参与。

  双十中学拉拉队表演的民族舞蹈所用曲目名叫《厦门马拉松,有你更成功》,是苏小珍老师特地为这次比赛创作的。苏老师介绍说,这首曲子是以具有闽南风格的歌仔戏的旋律特色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将闽南的特色与马拉松比赛巧妙地结合起来。

  脚踝受伤仍坚持比赛

  厦门英才学校拉拉队的才艺秀表演“威风锣鼓,为马拉松喝彩”,舞台上锣鼓阵阵,气势非凡。

  该校魏庆佳老师表示,他们从寒假时就开始筹备这次比赛。学校的领导、老师都非常重视。学校动用了全部的资源来进行节目的创作和编排。为了能够让节目有震撼感,学校特地花3万元订购了48面大小不一的鼓,最大的一面鼓直径长达1.5米。为了此次活动,学校开会不下五次,每次都对节目进行研讨和改进,有时甚至忙到23时多。学生们都非常踊跃,有的学生脚踝受伤了、肿了,还仍然坚持参加排练和比赛。

  因为经常训练打鼓,英才中学的陈楚翰同学手上已经长了很多茧子。虽然第一次接触打鼓,要不停地训练,还要记鼓点,会比较辛苦,但是他还是非常开心。谈到最大的收获,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