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分配不公源于“政府失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5:20 舜网-济南时报 | |||||||||
莫林浩 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3月18日新华社)。
这样尴尬的排名,从另一个角度再次验证了社会的共识:医疗体制改革并不成功。但要说到为什么不成功,却是众说纷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过多地利用了市场化机制,才导致了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局面。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高卫中则表示,中国未来的医疗改革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方针,纠正医疗服务当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已经失灵,政府必须主导,不少人已经达成了这种共识。在笔者看来,这并没有说到问题的要害。我们完全有理由反问一句:医疗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难道不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吗? 医疗是具有很强公共产品属性的行业,但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医疗体制改革却完全沿袭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衡量医改成败的标准不是人民群众的卫生和保健水平,而是医院的成本收益。政府推卸财政责任成了医改的一个内在动机,很多本应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以市场化的名义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卫生部公布的《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623.3亿元,增加了45倍多!其中,政府卫生支出从36.2%下降到17.2%,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到27.3%,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55.5%。 实际上,过度市场化正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必然后果。政府不给钱,就只能给“政策”,纵容或者鼓励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牟利,让它们“自己养活自己”,甚至要这些医院反哺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由政府的责任变成了市场的问题。 医疗改革失败的原因,正如秦晖先生指出的,主管部门权责对应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结果是“放权”变成了“弃责”,一面放弃公共服务责任,一面却利用权力“与民争利”。加上市场环境中部门权力容易滋长“经济人”心理,本身逐渐成为自我服务的利益集团,在不受制约的条件下,“弃责争利”更一发不可收拾。 当我们明白医改失败的症结所在时就会发现,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是“政府失灵”的外在表现,是政府没有承担起自己的公共责任。如果公众不能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如果政府部门不能树立起权责对应机制,单纯的政府主导并不会带来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因此,当下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强化政府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