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后继乏人:连台上的宫娥都已30多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8:03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 |||||||||
春节至农历三月历来是琼剧演出市场最为兴旺的时期,不管是公办的琼剧院团还是民营“戏班”,这段时间都是连轴转,基本上每天一场,着实很“火”。 琼剧深受群众喜爱。春节演出市场的火爆,使这个海南独有的地方剧种表面看来似乎焕发了青春。然而,在红火的背后,这门艺术的核心资源———琼剧人才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跑龙套”的都已30多岁 “我这里现在演《天之骄女》连台上的宫娥、婢女都是30多岁的演员,没几个小姑娘,你看看缺人缺到什么地步!”说起人才问题,省琼剧院新任院长陈军就举了这个生动的例子。通常,这类角色属于“跑龙套”的,一般是由年轻、刚入行的演员担当。 记者将一份省琼剧院在职人员花名册翻看了一下,名单上的139人中,一团加二团的演员共有49名,其中30岁以下的只有4人,且都超过了27岁。而全院最年轻的职工,是一名27岁的司机。 行当不全 武戏基本绝迹 省琼剧院艺术室主任符实介绍说,目前琼剧界人才奇缺,演员业务不精,唱念做打俱佳的演员很少,特别缺领军的男女主角,行当不全的迹象也非常明显。净角、丑角、武生缺乏理想人选,使许多戏难以满堂出彩。而在近代琼剧发展中,这几个行当都有造诣极高的艺人,比如许于云在《逼上梁山》中扮的净角、何茂和扮演《武松打虎》中的武松,都是形神兼备。 由于行当不全,不管是公办还是民营剧团,现在很少排演大型的、对技巧要求比较高的剧目,特别是武戏已经基本绝迹。像《西湖公主》这样连虾兵鳖将都要能打的剧目,省琼剧院上世纪80年代演过,现在反而不敢问津。而现在很活跃的一些民营剧团虽然能演出类似剧目,其实是大大缩水的版本,与原样已经相去甚远。记者还了解到,民营剧团中40多岁甚至更老的主角并不鲜见,同样面临人员老化问题。 十多年无晨练 “琼剧院演员已经10多年没有集体练功了。”省琼剧院一位老演员的话,也许能道出演员业务不精的部分原因。按照常理,演员每天清晨都应当花些时间吊吊嗓,练练腰腿功,以及毯子功、把子功等。从2005年下半年起,省琼剧院曾试图恢复已中断10多年的晨练制度,然而演员有时演出回到海口已是深夜,第二天接着练功体力上吃不消,晨练制度也就没能坚持下来。 海口市琼剧团一位副团长说,演员能够成才的比例非常低,经过舞台实践能够挑大梁的很少,而且一个演员的黄金期只有10来年时间,在旧体制下剧团招人是有进无出,这样一来剧团冗员过多,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养人了,用在艺术创作和革新上的钱很少。同时,由于待遇上不去,优秀演员偶尔也会流向民营剧团。 幕后人才更缺 退休人员作主创 与优秀演员匮乏同样成问题的是,整个琼剧界导演、编剧、作曲、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奇缺。以省琼剧院为例,导演后继乏人,如今排戏只能请退休人员;编剧在岗的只剩一个冯所庆,余皆已退休;作曲如今也只能请已退休的陆明芳、陈世文担任。 同样,在海口市琼剧团,仅有一位专职导演,其余编剧、作曲、舞美等都靠外聘。“现在改编一出戏的报酬大约三四千元,基本是靠一些业余作家在做。大陆的一些优秀人才,由于待遇问题,也不愿意到剧团来。”该团副团长告诉记者。 记者在民营剧团扎堆的大致坡镇采访时,问某剧团团长每年排几出新戏,得到的回答是,大家都是演一些旧戏,原因有二:一是没有编剧提供剧本,没有导演来导戏,二是农民喜欢点古装戏,新排的剧目不见得受欢迎。如此下去,琼剧创新的前景可想而知。 艺校生成才比例小 人才匮乏、后继乏人的尴尬现实,严重威胁着有300余年历史的琼剧的健康发展。那么问题是不是出在人才的供应链条上呢? 省艺校是几乎全国唯一的琼剧人才培养机构,记者在学校采访时,特地到教室看看学生上课的场面。目前在校这届琼剧表演专业为四年制,学生共64人,按照剧目分了七八间大教室学戏,有的班在教武打,有的在唱戏文,还有的练身法。当问到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学生的回答是,对琼剧有兴趣。 遗憾的是,仅凭兴趣并不能保证学生个个都成才。据介绍,戏曲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比如变声,学生变声后嗓子到底行不行,只能看运气。再比如身高,学生如果身高最终没有达到理想高度,对其出演的角色也有影响。因此一届几十个学生中,称得上成才的往往只有两三人,而省艺校三至四年才招一届琼剧学生,琼剧院团优秀演员奇缺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更何况,省艺校琼剧方向仅有表演和音乐两个专业,并没有开设琼剧导演、编剧和舞美专业,也就谈不上输出这方面的人才。 艺校多招一个人都住不下 就在给记者介绍情况的一个小时里,艺校琼剧科科长邓群坚接了好几个电话,很多是找他要演员的,可见需求之旺。而招生如此之少的原因,多少让人哭笑不得。“现在就是多招一个人都住不下!艺校的学生宿舍已经全都住满了,我们只好毕业一届,腾出宿舍,再招一届。” 邓群坚说,如果多招学生的话,不仅宿舍,教室和教学设备也都不够。至于增加专业设置,经费、师资都成问题,学校已经多次把增开专业作为工作目标,但还没有落实。 人才培养亟待补课 “建省以来,琼剧在人才培养上就没做过什么!”省文体厅副厅长朱寒松谈起这个问题直言不讳。“琼剧300多年长盛不衰,偏偏这十几年来丢了很多啊!” 行内人士不止一次告诉记者,1970年代演样板戏时,有专职的20多人的管弦乐队伴奏,琼剧院演出团一个团演员达到八九十人。当时海口市琼剧院的导演和舞美等,也曾送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1980年代则是琼剧人才最为充裕的时期。 省文体厅艺术处处长王琦告诉记者,厅里已经送了2名琼剧院的编导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今年还将争取再送几个人过去。省里还会通过新人新作大赛、琼剧汇演和评比等形式来发现苗子,鼓励创新。 采访中记者得知,省琼剧院即将进行新一轮人员重组,院长陈军计划用两年时间让管理、队伍和演出走上正轨。也许到那时,舞台上的宫娥婢女不但没有老了两岁,反而会变年轻一些。 本报记者 袁锋 (本报海口3月19日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