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畅想数字南昌(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1:03 江西商报社 | |||||||||||
特别策划:畅想数字南昌(三) 城市,一个矛盾和欲望的综合体。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要评选“贸易的最佳城市”—在全球化竞争中,城市已代替国家成为最佳的竞争单元。而城市也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如何经营城市成为“城市CEO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城市的服务功能被广泛提倡,而另一方面则是政府、企业、公民的利益需要得到保障和平衡。在种种问题找不到突破口的情况下,我们期望数字化、信息化能带动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垂直提升。然而技术不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唯一良药。在实际的交通系统、管线、信息都拥堵的情况下,我们能期待一个城市的数字神经发挥怎样的效力? 一场大雨浇醒了一个城市
一个城市的数字面目,也许就具体体现在下水管道的直径、立交桥的交通流向和流量这样的细节和数据之中。看看如果不以数字化的思路来运营城市,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2004年7月20日,北京又遭遇了近期第二场大雨,由于吸取了“7·10”大雨的教训,这次各部门纷纷启动了应急预案,使这场大雨没有像上次那样造成严重影响。 入夏以来,强降雨的接连而至已带来全国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而7月10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还留在京城百姓的记忆之中,打乱了整个城市的正常节奏。 在四个小时之内,北京降水量达到90毫米,造成了几百辆公交车被淹;由于城市积水造成了交通拥堵,平均拥堵的时间达到了5个小时。这场大雨让很多人想起了三年前北京初冬遭遇的一场小雪,当时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城市交通大瘫痪。我们不禁要问:城市到底怎么了? 专家给出的诊断结果是,这是城市的“脑梗塞”或是“肠梗阻”,就像人生病了一样,不通则痛,而城市的各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神经网络,互相协作又密不可分,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暴雨的背后,是天气预警、市政排水系统、交通指挥系统、救援抢险系统的各自为政。 当一个城市的规划没有以人们的方便为准则,又不是经济效率最大化时,美好的主观愿望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例如本是为方便市民设计的智能交通卡,只因为公共汽车上配备的太少、不方便购买、不能和朋友共用等各种因素,使得在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北京就是普及不起来。 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在飞速发展,由于人口越来越多,未来的趋势必然是更好地实现数字化管理,有条不紊的可持续发展。而数字城市的参与主体,无非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最终目的也是要让这三者之间的信息能够透明、畅通的传递,然后做出最适当的决定。 但是从这场暴雨来看,我们得到的一个教训是,政府、企业、公众间的信息沟通和交互,在大部分环节都是脱节的。首先是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层层削弱;其次是气象预警信息没有有效的覆盖到公众;另一方面,被堵在路上的乘客无从得到航班是否延误这样的信息,则说明公众与企业间信息的脱钩。 现代城市的应急系统仍然可圈可点,各个行业因为条块分割而导致力量分散,无合力可言。110、119、122等多个号码台的存在,使人们在危急关头求助时,还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状况和应该拨什么号码,政府之间的资源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充分共享,往往导致灾害被人为的扩大。 城市设计和运营需要太多综合的考量。市政的排水系统如果不畅,可以疏通排水管道,用抽水泵可以及时排水—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加以改进。但是一个城市的规划决策如果失误,那么这样的“后遗症”或许将在几十年中都难以消除。一个城市的数字面目,也许就具体体现在下水管道的直径、立交桥的交通流向和流量这样的细节和数据之中。只有保证城市的规划科学合理,才能保证一个城市长期健康的发展。 数字城市:体验之都 北京的多年抗旱经验始料不及这一次“洪灾”多少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大雨来的时候,交通堵塞了,公安局出动了,交管局出动了,水利的、气象的也都出动了,但是联动不够。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朱炎这么形容当时的状况:“这样的短时间突发事件不像以前SARS那样周期比较长,暴雨来了等你联络完,两小时该堵的地方都已经堵上了。” 城市以往趾高气扬的样子成了一幅糟糕的体验。出租汽车上,北京的“智能交通”给每一辆都配上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但大雨来的时候广播媒体、口耳相传却成了交通的神经中枢里最主要的智能。 对于一个“数字城市”来说,应急联动系统就在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华深惠正公司副总裁胡武凯告诉记者,“真正的应急联动系统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有时甚至比电子政务工程还昂贵。” 然而应急联动仅仅是数字城市的一部分。按照数字城市的一些构想,它至少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大厦、智能交通、城市规划等诸多内容。 政府效率提高的挑战 数字城市无非就是城市的信息化。信息或者知识、智慧、决策都以数字为媒介传递着,数字变成了城市的神经。 这样一来,脑在哪儿?自然是政府。在数字城市还未成型之时,政府也一直是数字城市的推动者,而带着提高效率和公众服务双重目的的电子政务也必定是数字城市的先行者。那么,政府关于电子政务的远景是什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又是怎样反映和实现这个远景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政府对于办事效率的关注程度已经逐渐超越了节约成本的考虑。 2004年7月1日伴随中国《行政许可法》实施而成立的天津市南开区行政许可中心在全国首创“超时默许”服务机制,可以称得上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的一项最新应用。“超时默许”规定, 如果行政许可的前置审批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既不批准也不批驳,电脑就会自动生成打印盖有该部门红印的批准文件—这样的IT技术机制对行政许可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显然是一个刺激。 连通的城市和社区 数字的城市将造就怎样的改变?无形的、虚拟的数字空间可以使人们的活动完全超越具体时空的限制,这成为了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城市主义”也开始以紧凑型社区来取代无序蔓延的郊区模式—网络成了社区与城市连结的通道。 一边是自上而下,一边则是自下而上的传递。121条街道,1500多个居委会,35个镇,1100多个村——这是广州市的情况。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唐望生说:“网络延伸下去,应用环境建起来”是网络基础建设的总体思路,网络从区到街道,向下延伸进入家庭。于是,现在广州家庭拥有电脑比率是73.7%,上网的家庭达到52.5%。网络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这些“神经”是有效的、或者合理的吗? 问题并不简单。“居民找街道,办事难办事烦”是个“传统保留项目”。另一条,“条条推广软件,造成基层乱”。唐主任说,“某个区的汇报说省、市一共在该区推广了59个软件,而一个街道也遇到了6个部门推广9个软件的混乱情况。”最后,“条块不结合,造成资源费”。多个不同的系统,每种信息在各个系统上都要重复录入一次,造成人力的浪费;不同的设备装这些冗余的软件,又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 “传统项目”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由唐主任开出改变办事流程和办事窗口的药方,再加上一个“综合业务系统”和为市民提供办事指南的“人性化的社区网站”。后面两个问题则是“互联”添的乱——本是好事,但“机关各部门从自身出发,方便自己采集数据和业务管理而不考虑方便基层和市民。”因此,针对“条条推广软件乱”,广州市开发了“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并制定了广州市强制标准《广州市电子政务系统社区接入规范》。 “现在广州市的计划生育就实现了市里到区里、区到街道、街道到居委会的联动,并和民政局的婚姻登记信息能实时共享,上下午各一次,每天交换两次,”唐主任笑道,“一结婚计生委就开始为你提供服务了”。 “你的数字城市” 城市偏爱IT,那么它的市民呢?事实上,市民感受到的数字城市,正由前面提及的政府、机构乃至企业提供的数字化的服务逐渐演变而清晰。上海市政府曾提出要到2007年初步构建起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这个目标就包含了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上网比例由85%提高到95%,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网上实现比例由10%提高到90%以上。 上海市的进步还体现在了“社保卡”上,它为了方便市民享受政府服务把各类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相关信息整合为统一完整的可容纳2000万人的信息系统;同时,每个市民持有一张具有4000个汉字存储容量的IC式社保卡,成为进入信息系统办理20多项公共服务的钥匙。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亚东表示,“社保卡的未来计划是进一步扩充系统容量,使服务系统能够覆盖流动人口、农村社保人口和16周岁以下学生,到2005年基本实现人手一卡;并进一步拓展功能,并通过对系统积累数据的实时处理,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中国数字城市发展对策 循序渐进八条原则 数字城市建设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一哄而起,盲目冒进,务必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规。当前,需要坚持以下八条原则:需要有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协力参加、需要有多学科专家的参与、需要基础设施与信息内容并重,不仅要有带宽,而且要有数据库、需要硬件与软件并重,高度重视市民的信息素质与领导人的信息化意识、需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需要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结合、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政府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包括企业、政府和家庭在内的各主体的积极性、要注重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把握好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两者之间的关系。 数字建设八条对策 数字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的。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应采取以下八条对策: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应有正确的定位,即加强领导、整体规划、加强立法、增加投资;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与政策,应建立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十五”规划,特别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背景之上;建设数字城市必须首先要求政府职能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应与企业信息化结合起来;建立“数字城市”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设数字城市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应依靠和借助民间力量;建设数字城市应形成新的吸引人才的机制;数字城市应是社区工程、市民工程,而不是政府的“业绩工程”。 发展方向三大策略 中国数字城市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三个策略:跨越式发展策略。在知识经济可以有选择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中国完全可以摆脱顺序发展的国外模式,针对中国比较落后的通讯基础设施,政府、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互联互通等相对落后的薄弱环节,同时并举,跨越发展,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中国城市可以集中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房管信息系统、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城建政府网站群等与城市地理信息关系密切、城市发展急需的领域,暂时放弃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国数字城市的特色应该定位在:建设具有4D数据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以三维和VR技术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业务专业应用系统,集中抢占数字城市“43VR”的技术应用战略制高点,形成中国数字城市“43VR”的特色,开拓中国数字城市独特的市场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