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香港台北上海居前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5:38 青年时报 | |||||||||
2006年3月20日上午9:30,“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并以“楼市:城市中国晴雨表”为主题,对我国2006年主要城市的竞争力情况进行研讨分析。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主编、著名城市竞争力专家倪鹏飞博士介绍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竞争的格局。第一,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前20强依次是香港、台北、上海、北
还有第二个格局是值得关注的,就是竞争格局在迅速的变化。这个迅速的变化是这样的,中国内地城市竞争力飞速提升,台湾地区的竞争力增长缓慢,并且有些城市是处在下滑的状态。我们注意到嘉义市连续两年经济增长是负增长,台中市2004年的经济增长是负增长。除了澳门以外,整个港澳台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内地差得很远。当然有发展阶段的问题,但是也反映了一个潜在竞争力的趋势。这并未引起香港、台湾、澳门的一些相关者的注意。中国内地的东北以及西部一些城市的竞争力提升迅速。 第三,受宏观调控和高框架的影响,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依靠高投资和房价过高的个别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我们从排名中提炼出来了,个别城市我就不讲了。竞争格局区域有别,东部过去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城市,特别是原来提到的一些中型、小型的城市,目前资源要素和技术面临着困境,东北、中西部的龙头城市,像武汉、沈阳、长沙、成都、重庆等城市的综合优势开始发力,但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与龙头城市的距离在拉大。 倪鹏飞称这次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做了研究,就是一级指标,或者说最重要的8个综合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现在来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产业,再次是生物环境。 倪鹏飞还介绍了2005年城市竞争力全球和中国的背景。概括起来有几点,第一是全球化的竞争使城市更加重要,使城市与国家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增强,国家通过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城市的国际竞争也更依托于国家的竞争。2005年,全球尤其是亚洲国家之间的竞争特别激烈。 第二,城市国际竞争依赖于区域城市群的竞争力,整体力量特别明显。城市以城市群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2005年中国城市群之间的群起群争也非常明显。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两岸四地城市的竞争格局尤为国内外华人、企业家和城市的决策者所关注。我们现在是做第四次报告,前三次报告的时候,大家都呼吁为什么不研究港澳台地区,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要求下,我们把研究的视角放大了。 第四,中国城市的发展正在转型,竞争正在升级,市民素质、科技创新、社会和谐、核心竞争力、城市品牌正在成为流行的观点。 第五,住房价格偏高,住房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城市房地产过热,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影响了一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影响力的重要问题。2005年的报告,就是在这五大背景下形成的。 报告还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竞争力的情况,然后介绍报告的主题,房地产的情况。在形成报告之前,先形成了一个竞争力报告的分析框架,还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表现竞争力的一些因素,在原来6个基础上,今年又加了一个反映科技创新的结构总量,这样表现的综合竞争力的指标有7个,包括综合增长力、综合经济规模、综合效率、综合效益(资源和环境的节约)、综合结构特别是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问题、中国的就业。 城市竞争力的解释框架,就是解释是什么因素使这个城市竞争力排在这个位置上呢?今年开发了一个重要的框架,叫飞轮模型。从里到外,是市民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公共部门竞争力、商业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正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200个城市进行了比较。 来源:中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