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敢啃“硬骨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03:50 深圳商报

  敢啃“硬骨头”

  ——三谈“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

  本报评论员钱飞鸣

  “上海苏州河治理花了十年,解决了。我们要向上海学习,河流治污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五年搞不好,两个五年也要解决。”在4月7日的“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动员大会上,李鸿忠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作为过去超常规发展的代价之一,所有流经深圳的河流都受到污染。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为官避事平生耻”,深圳的决策者没有绕开类似治河这样的老大难问题,而是提出要啃“硬骨头”,力图建立长效机制。这几年,从“净畅宁工程”到“梳理行动”,市委市政府一直都在啃“硬骨头”,不仅有敢打硬仗的勇气,而且也有善打硬仗的能力。

  啃“硬骨头”传递着勇于负责的历史观。深圳的人口管理、环境整治等等“老大难”问题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绕开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就等于放弃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待,也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和一个公务员应有的责任。

  深圳城市管理出现的“硬骨头”,只能归结于超常规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一片原本只准备承载百万人口的土地眼下却负担着近千万居民,光是生活污水便是难解的大问题。再比如交通,沿着特区管理线发展的城区是一块狭长的土地,留不下多少回旋调度的空间,而汽车保有量却是节节上升。“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了,再也不能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往后推了。”去年年初,李鸿忠在一次大会上直白地道出了市委市政府的想法。

  啃“硬骨头”体现着务实为民的执政观。李鸿忠在动员大会上指出,看一个城市不仅要看大街,还要看小巷,这些深圳的“毛细血管”还不通畅。将城市管理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清理“毛细血管”中的污垢,精细化思路的确立正是将管理重点放在了民生上。

  “毛细血管”面广量多,每一根里可能都会是“硬骨头”丛生。将管理重点投向“毛细血管”,这不是搞形象工程,也不是在玩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每一件事情虽小,但都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居民身边的“琐事”及时成为政府案头的大事,“由小到大”的过程正是执政为民的写照。

  啃“硬骨头”实践着量化考核的管理观。要啃“硬骨头”,这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有着“硬指标”。在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文件中,各种硬性考核体现着“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指导方针。这里有时间指标,比如“到2006年底,我市内街小巷脏乱差的现象要得到彻底改观”;这里有幅度指标,比如“年内实现出租屋暂住人口信息采集率95%以上”。

  事实上,量化管理已经融入深圳城市的发展。在深圳的“十一五”规划中,41个调控指标中的26个被标上“约束性”标签。比如河流水质达标率,60%的达标率写得明白无误;比如污水集中处理度,75%的及格线同样清清楚楚。

  啃“硬骨头”,设“硬指标”,下“硬功夫”。如此之“硬”,顺民意,得民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