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育世家从大同女学起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09:57 温州都市报

  ■本报记者 王春霞

  

教育世家从大同女学起步

  教育世家今年初在温州的合照(前排左三是吴国容,右二为夏申放)

  1991年,历经大半个世纪沧桑的夏氏家族被中国家庭教育基金会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那一年,浙江省只有两个家庭获此殊荣,夏家是温州唯一入选的家庭。夏氏家族中的先辈夏松亭先生在温州创办了大同女学,从此,夏家与教育结下了深厚渊源。

  夏松亭创办女学

  一个世纪以前,清政府不准设女学,连大力提倡西学的张之洞也认为“中西礼俗不同,不宜设立女学”。尽管清廷发布禁令,温州还是出现了多所女学。

  1907年,温州蝉街出现了一所大同女学,原址位于现新国光商住楼的东面,创办人系一对年近半百的夫妇,男的叫夏松亭,瑞安人,是画师。他思想进步,对秋瑾的革命行动极为钦佩,对她的遇害深表同情和惋惜(那一年,秋瑾因起义失败遭到清政府杀害)。他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非常不满,主张男女平等。夏松亭的妻子叫池强华,她也深觉不识字的不便,非常赞成女子读书,她任这所女学的监学(类似于现在的教导处主任)兼国文教员。为了上好国文课,池强华利用晚上时间让丈夫教自己先学好,第二天再传授给学生,现学现教。她工作很负责,当没课时,她就在学校里到处巡视,尽到监学的职责。

  大同女学当时办有甲、乙、丙、丁四个班,功课有国文、算术、唱歌、体操、手工、图画等,后来又增添了《虞初新志》读本。同时该校的师资力量也很强,很多老师都是温州第十师范的教员,他们是抽空来大同女学义务教学的,而且从来不缺课,教书非常热心。良好的教学环境带动了校内浓厚的学习气氛。不过,当时所读的女子国文教科书,还相当强调贞女、烈妇、孝妇,仍然摆脱不了浓厚的封建意识。

  “娘子军”轰动温州城

  1911年冬,大同女学举行第一次毕业考试。这天,学校里张灯结彩,好像办喜事一样,非常热闹。永嘉县知事莅临主考,他亲自出题目,共录取了八名优等生为秀才,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夏松亭儿媳妇的林志振。

  举行毕业典礼时,八名优等生都一律穿着青色缎镶金边的纺绸蓝衫,脚蹬青色缎、白粉底的靴子,这样可以显示出女秀才的特殊身份。个别家庭环境比较好的毕业生还坐轿拜客、请酒,在温州城里轰动一时。

  当时温州城早期开办的女学中,最有成绩、影响最大的就数大同女学了。辛亥革命后,夏松亭开始重视女生的尚武精神,特别是他曾经向当局武装部门借来数十支木制步枪,让女生们进行军事练习。

  在庆祝温州光复纪念会的那天上午,社会各界聚集在温州第十师范操场,大同女生头挽蘑菇髻,前额戴个英雄帜,身穿青色爱国布校服,肩负木枪,雄纠纠气昂昂地向“十师”操场进发。围观的群众纷纷称她们为“娘子军”。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大同女学这种开创新风气的豪举,在当时成为一桩引人注目的新鲜事。

  1920年之前,温州并没有设立中等女学,当时大同女学的毕业生能赴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和苏、沪中等女学继续深造。后来,其中的部分毕业生就留在杭州、湖州、苏州、宁波等地女学担任教员。

  1920年后,温州创办了“旧温属女子师范讲习所”,大多数学生也是从大同女学出来的。这期间,永嘉第一女子高等小学、私立新民小学、私立崇性小学以及大同女学的教职员工,几乎全是从大同女学出来的学生。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大同女学的学生还和男人一样走上革命道路,参与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战斗。

  温州沦陷女学停办

  1920年前后,夏松亭和池强华相继去世,他们的媳妇林志振继任校长,他们的孙女夏江宁则参与辅助林志振的工作,另外两个孙女夏一仁、夏苏芸也都在大同女学任教。夏家这些后继者也继承了祖上热心教育的精神,坚持办学。直到1928年,大同女学改名为大同小学,实行男女兼收,由当时的永嘉县教育局补贴经费维持教育。

  1941年4月19日温州第一次沦陷,日寇占据了大同小学校舍,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被迫四处疏散。日军撤退后,该校的校舍、教具均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无法复课,校方只好向县教育局申请核准停办。

  32人从事教育工作

  虽然大同女学早已停办,但由于受夏松亭、林志振的影响,夏家接下去的几代人依然继承了祖辈教书育人的衣钵。

  夏松亭的孙媳妇吴国容自小从大同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温州师范学校,毕业时正值抗战期间。她选择去平阳腾蛟省立战时儿童保育院教书,这是一所专门收养孤儿的学校,教了几年后回到温州。她先后在瓦市小学、赞善小学教书,1948年的时候,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他们全家去了上海。刚开始是在上海东长治路小学教书,后来又调到虹口区第五中心小学工作。由于她的身体状况不佳,吴国容从语文教师调到政教处工作,于1977年退休。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温州教过的学生,有的现在都五六十岁了,可他们依然还会常来看望当初栽培过自己的吴老师。

  夏松亭的孙女夏一仁于1948年跟随丈夫离开南京去了台湾,还担任了台湾清华大学的校长。后来全家迁往美国,在那里定居,并获得了“终身教授”的荣誉,今年已经90多岁了。

  到了夏松亭的曾孙夏申放这里,已经是这个家族从教的第四代了。1974年,夏申放调往黑龙江当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黑龙江省嫩江县第一中学教地理。1980年回温后,先后在建设小学、瓦市小学任教。他的几个兄弟也都从事教育工作。

  夏家第四代对于优秀教育世家的荣誉都很珍惜,他们并没有因为前人的功绩而沾沾自喜,而是在各自的教学领域辛勤耕耘。现在夏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数多达32位,分别在上海、温州及国外教书。

  到夏家第五代就业时,知识分子选择工作的范围更大了,年轻人更是有自己的个性和选择,他们从事了金融、计算机等行业,让夏申放感到遗憾的是,教育事业在这一代暂且“搁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