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古老“丝绸之路”的苏醒:一个新时代开始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12:39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石油使丝绸之路重新成为世界的枢纽地区——丝绸之路变成了石油之路。丝绸之路的一个新时代开始到来

  土库曼斯坦总统来华访问,欢迎中国到里海开发石油资源。行前,土库曼斯坦总统
还宣布将向中国领导人赠送该国最珍贵的礼物汗血宝马。宝马和石油,一是古代畜力,一是现代能源,它们如此奇特地交织在一起,不由让人回想起遥远的丝绸之路年代。

  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主动开拓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史家记载说,当时,匈奴围困中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抗击匈奴的盟友。使团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十三年之后才回到中国,而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两个人了。张骞之后,汉朝使节频繁往来于西域与中土之间。史家曾通过中亚人之口,描述了中国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团出发时数百人,因为路途遥远,经常有敌寇骚扰,一路沙漠、高原、雪山和关隘,很多地方没有城邑没有人烟,使团人员常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到达目的地时往往死亡过半。用今天的话来说,为了和平、开放与交流,中国先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习惯于将中国史看作一部封闭史的现代中国人,所没有仔细体味过的历史场景。

  这条由于政治原因而开辟的通往西方之路,随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兴旺的贸易之路。当时,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中心,发明中心。按照史家的考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不仅有丝绸、茶叶与瓷器这三大件,还有铜镜、铁炉、饭锅、钢针、钳子、铁锉和火镰这类小五金制品,还有麝香、桂皮和生姜这类香料,都源源不断从中国流出,经过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长途贩运,多次倒手,流向印度、欧洲和非洲地区。

  丝绸之路时代,是中国、 印度、波斯还有阿拉伯文明繁荣兴盛的时代。那时候,欧亚大陆东头的中国,向中亚、中东和欧洲输出丝绸、瓷器和茶叶,好比今天出口时装、家用电器、咖啡或可乐一样,而中国传出去的印刷术、造纸术和指南针,也好比是今天的电脑、卫星技术出口一样。

  当时中国人惟一偏爱的进口货,是中亚的良马。中亚出好马,中国人一直用善马、宝马、天马这类字眼来称呼它们。古代的好马相当于今天的名车,中亚人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相当于今天说车轮上的国家一样,而中亚人人善骑,好比今天说人人都会开车一样。按史家说法,中国在将近两千多年的时间中,一直喜欢从中亚进口良马,也好比说中国一直在大量进口名贵豪华汽车一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欧亚大陆西端,欧洲在中世纪之后开始苏醒并崛起。这一变迁对丝绸之路的影响首先在物质层面上显示出来。

  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他列举了一系列例证。过去波斯人前往中国采购的最古老产品之一麝香,后来由以石油副产品为原料的人工合成麝香取代了;铜镜从18世纪开始发现自己过时,由威尼斯出产的镀锡玻璃镜子取代了;珍贵的中国火镰,在19世纪末就由更为方便实用的瑞典火柴取代了;从前经陆路从中国进口的豪华纸张,在19世纪由欧洲人制造的廉价水印纸取代了,等等。

  随着这些产品的替代,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供应者的地位,也被取代了。随之而来,中亚、波斯和阿拉伯文明都遭到欧洲文明的冲击,丝绸之路进入衰落时期,人类文明完成了一轮钟摆式的交替与震荡周期。

  到了20世纪,沉寂的丝绸之路却出人意料地重新开始热闹起来,命运出现转机。这一世纪初叶,先是里海,后来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勘探发现了巨量的石油资源,就已探明储量而言,这一地区的石油储藏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毫无争议地成为工业时代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丝绸之路变成了石油之路。

  石油使丝绸之路重新成为世界的枢纽地区。世界几大力量中心都在这里开始了激烈的竞争,不仅在经济、军事力量方面展开了竞争,而且在文化、道义领域也展开了竞争。在欧美人眼里,石油是黑色黄金,而在中国人眼里,石油更像黑色丝绸,或液体丝绸。当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身份,参与到中亚、中东石油开发之中时,古老丝绸之路的一个新时代开始到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海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