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透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面试招生 质疑之声直指公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17:3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4月6日,随着598份“预录取通知书”的寄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招生”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收到通知书的上海学生将成为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他们不是通过高考,而是通过面试获得了入读这两所名校的资格。自主招生选拔能否做到公平?会不会加剧招生中的腐败?在全国推开的可能性有多大?质疑声随着关注的目光接踵而来。赞成者认为此举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模式”,可“不拘一格选人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甚至认为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反对者则担心面试招生会引发职务腐败,而导致新的“教育不公”,甚至有人在网络论坛上感慨此乃“中国最后一道公平防线的失守”……“程序公平”优于“实质公平”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如何保证公平,也有专家站在另外的层面给予了解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说:“何谓‘公平’?不同的人可能看法不同。我们的一些观念应当有所更新。对于美国部分一流大学的招生标准,也许有人认为根据这些标准招生不如用统一的‘高考’成绩划线录取‘公平’,但也有人认为其实它们更公平。”他进一步说,首先从法学上讲“程序公平”优于“实质公平”,因为前者比后者客观,更具可操作性。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标准明确,有关招生政策通过各种途径使考生和整个社会周知,首先体现了“程序公平”。这次复旦等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也都十分透明,便于社会监督,首先从程序上保证了公平。其次,从“实质公平”来看,单一或相同的招生标准并不等于公平。例如,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对一部分考生可能是公平的,但对另一部分考生则可能是不公平的,更不要说用它难以选拔具有创新潜力的考生了。例如自去年开始美国新的SAT加大了语言方面的权重,对于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学生和外国学生可能就不太公平。其实,自主招生与公平录取并无必然矛盾,统一高考也并不一定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国内某省某年的数学考卷有较大纰漏,直到院士们指出来了,有关方面还是遮遮掩掩,这对考生公平吗?美国的一次SAT考试,用机器批分495000份考卷竟然有4000份出了问题,这对一部分考生自然也不公平。斯坦福等美国名牌大学特别申明,他们在看考生的各类学业成绩时并不是仅看一个死分数,还要看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这一分数的,如果一个考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较差,而能取得较好的分数,在大体相当的分数下他们肯定优先录取这个考生,这样的自主招生难道不更公平吗?面试弹性太大易滋生腐败社会与家长担心和质疑的焦点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所要求的学生材料以及面试弹性很大,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平。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我爸认识很多复旦老师,甚至招生办公室的主任。我参加完笔试通过之后,他就告诉我:你的任务完成了。意思是剩下的事情由他来操作。还有我爸一个朋友,他女儿也是读高三,也参加这次考试。笔试之后第一天就往我家里来电话。当时我爸不在家,是我接的电话。他当时就问我,你爸有没有给你托托人找找关系啊?”一位参加复旦“自主选拔录取”的高三女生说。此次复旦和交大采取了两种不同的选拔程序。对于复旦的申请资格测试,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很多人认为这是增加考生负担,“又增加了一次考试”,而且由于测试内容涉及10个科目,对一些“偏才”来说显然门槛过高。虽然复旦的自主选拔录取方案中说明,只要具备“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成绩优异”、“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的学生”这几个条件之一的学生都可以报名,但除了“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外,另外几类学生能否通过资格测试成了一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在中国大学普遍没有独立性、行政权力干预大学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高校自主招生可能反倒会加剧高考招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据《瞭望东方周刊》)校方说法方案的公平性不应该担忧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上世纪90年代复旦启动学分制建设,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去年成立文理学院,并命名为“复旦学院”,不希望因专业或就业问题而制约对学生发展的关怀。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宽厚的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开放的胸怀和高度的责任感的栋梁之材。我们也按照这样的目标,这样的要求来选拔学生。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大学招生应增加投入,教授来参与选拔,这是一个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自主选拔进一步充实大学功能,锻炼选拔人才能力。大学自主性招生是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主招生就是自主承担责任。方案的公平性,我认为不应该担忧。目前社会环境还是习惯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主动做,相信公众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成熟。国外大学可以跨过我们的高考进行招生,公众对他们,对他们的选拔标准没有异议。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一个单一的封闭的制度中选拔,所以更加需要自主选拔的经验。对于大学而言,提高选拔能力,不是去适应高考,而是要适应社会,才能实现大学使命,如果连自己选拔自己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都缺乏,那是大学的悲哀。新闻链接是“大跃进”的翻版专家质疑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本报讯据《新京报》报道:在今年入校的复旦新生中,将有300人经由自主招生面试录取。而在中国政法大学今年的招生计划中,作为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规模这一思维的受惠者,人口大省山东、四川、河南的招生计划都首次过百。日前,中国法学会组织了“招改”谈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问题的座谈会,复旦和法大在高招上的新尝试,成为了关注的焦点。高校录取第一次与高考分数脱节,这意味着考生多了一次上榜的机会。对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副主任卢干奇日前表示,复旦大学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把现行“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向前推了一大步。昨天,针对部分媒体刊发报道“谈谈话就能上复旦”的说法,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专家顾问孙东东予以澄清。他介绍,复旦在面试前还有笔试做基础,并不是光看面试表现。从1997年开始,北大也在一些省份,尝试扩大面试录取的比例,但操作成本非常高。孙东东认为,面试招生很难推广,一方面是面试的统一标准不好把握,一方面有时负责面试者并不能充当好伯乐角色。当天的座谈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推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引起了部分专家的质疑。卢干奇表示,中国政法大学按照各省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平等权的问题。如果单独按照人口比例,对于基础教育搞得好的省份,会减少优质生源上大学的比例。在孙东东教授看来,法大高招改革是不现实的,“可以说是‘大跃进’的翻版。”他认为,如果真的采取按照人口比例录取的标准,青海、西藏等幅员辽阔但人口不多的省份将首当其冲受到损害。新闻背景法大捅破高招“窗户纸”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曾表示,该校今年将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省人口比例确定。徐显明明言,“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此言一出,褒贬不一。《中国新闻周刊》将其评价为“捅破高招名额‘窗户纸’”。据其报道,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规模会造成当年穴低水平的雪“工农兵大学生”的复归。他说,这是完全不懂高等教育的一种“炒作”。对此,教育部的表态比较谨慎,认为高校在招生方面拥有自主权,只要在自主权的范围之内,高校有权选择自己的招生办法,法大的做法可视为“一种尝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