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果”的强劲生命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2日07:20 扬子晚报 | |||||||||
最新资料表明,今年一季度,苏果超市以60亿元的销售额继续稳居全国连锁超市业第3位。 从50万元起家,到跻身全国同行三甲,“苏果”用不到10年时间,创造了经济大省江苏零售业一个“奇迹”。
10年铸辉煌,温总理三次批示肯定“苏果”经验 苏果超市创业10年,成功构建起了符合中国国情、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新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卓著,写下了一路辉煌—— 自2002年1月至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对苏果超市的发展先后作出3次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苏果”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开拓城乡市场的成绩,并明确指出:“苏果超市的经验可以总结推广。”2005年10月,温总理还亲自视察了苏果超市南京清凉门连锁店。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果超市的发展十分关心,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等领导多次对“苏果”的发展作出批示,并深入“苏果”连锁店视察,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苏果”连锁经营网络已覆盖苏、皖、鲁、豫、鄂、冀等6个省,连锁店总数达1500余家,去年实现销售总额181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亿多元。 在城市和广大的农村集镇,“苏果”为4万余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其中绝大多数为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加上在“苏果”促销、现场加工生鲜商品的厂方人员,“苏果”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6万个。 “苏果”为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在“苏果”销售的数万种商品中,约70%为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1500余家连锁店中,开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达60%;每年数以百亿元计的销售额中,有50%是在农村市场实现的。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苏果”投资2亿余元建成了国内领先、华东单体面积最大的配送中心,年吞吐能力达100亿元,成为江苏超市物流业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苏果”打造出了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品牌价值已超过10亿元。 活力强劲,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最基本日常生活需求 在南京市区,近400家“苏果”扎根大街小巷,成为300余万市民心目中的城市“新地标”。“苏果”首席执行官马嘉樑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劲的活力,是因为始终把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市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做为追求的目标,赢得了人心。 苏果超市的前身是省供销社下属专搞批发的省果品公司,本来经营的各类“食”字头商品就有2万余种。1996年夏,第一家超市开业时,“苏果”便精选出8000种“吃”的商品,在只有130平方米的店堂内集中展示,引起了市民“抢购”,经营者更坚定了做以食品为特色超市的信心。随后,“苏果”在商品组合上进一步做细、做精“吃”的文章,并完成了从早期“偏食的菜篮子”、中期“红火的大厨房”,到如今“多彩的大食堂”的“三级跳”。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对超市商品的需求不断变化,“苏果”便超前调整商品组合,把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数万种新食品、百货、洗化、服装、小家电等各类商品引入店堂,满足居民“一站式”购买的消费需求。超市进什么货,也根据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每年淘汰更新的商品近万种。而“苏果”凭借在时空上全覆盖、功能上互补的立体式业态结构,则牢牢锁定了消费者。 创办之初,“苏果”深入居民小区及主次干道边缘,开设了一批5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店,近万种商品满足了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为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给消费者提供便利,“苏果”在主干道上开起了100多平方米、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商品品种5000多种,并提供20多种便民服务;在繁华地段,“苏果”针对中高收入人群开出了一批“苏果好的”便利店,出样商品3000余种;“苏果”还专门针对各大型社区居民消费水平开办了一批约5000平方米的社区店,它们靠2万多种商品和配套服务,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及休闲中心;在城郊及收入相对较低的城区,“苏果”开出了一批面积近万平方米的仓储式平价店,1万多种商品足以让图实惠的消费者选个够;上万平方米的“华润苏果”购物广场,则是“苏果”在主要商圈为抗御洋超市着力打造的大卖场,集传统食品店、农贸市场、百货店、杂品店等多种零售功能于一体,5万种商品让消费者一次选个够。 如今,南京消费者对于“苏果”各种业态连锁店的功能了如指掌,市民们朴实地总结道:便利店是“生活有急需随时能去的地方”,标准超市、社区店、平价店是“每天必去的地方”,而大卖场则是“每星期去一到两趟的地方”。 正因为建立了星罗棋布的连锁店网络,“苏果”拥有强大的资本与对南京市场虎视眈眈的洋超市“肉搏”,并屡战屡胜,使南京成为了洋超市攻不破的“堡垒”。 生命力之源: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苏果从最初不识“超市”为何物,到如今探索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规则,完成了从靠人管理到靠制度管理的升华。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是“苏果”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强大竞争力超市的动力之源。 “苏果”10年铸大业,“掌舵人”马嘉樑功不可没。这位17岁参加工作、在商界摸爬滚打了35年的“老商业”,拥有几乎干过所有商业岗位的丰富经历和“没有一分股份却有着百分热情”的个人魅力,率领苏果人锐意改革,奋力前行。 管理体制创新,是“苏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之一。马嘉樑坦陈,创业前几年,“苏果”总部直管各门店,总经理事必躬亲,维持着粗放的高效率。随着规模迅速扩大,“苏果”曾实行总部—中心店—基层门店的分级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造成总部的战略意图有时难以快速落实到门店,而门店的问题反映到总部又相对滞后。面对风云变幻的竞争形势,“苏果”于4年前创建“扁平化”管理新体制,按子业态组建营运中心,总部直管门店,一步清除“中梗阻”,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直管式体制顺利建立,得益于“苏果”投入巨资建立起了一套国内领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了总部对所有连锁店商品进、销、调、配的即时监管,以及配送中心与各店间供需的“无缝”对接。 “苏果”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探索建立起了适合大型连锁企业的高效运行机制。为规范运作,公司仅针对各种岗位制定的专业手册就达30多种。 科学的激励机制、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灵活务实的分配机制……机制创新的结果是,“苏果”给每个员工以不进则退的压力,更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脱颖而出的平台。近3年来,公司完成了门店管理队伍的新老交替,公开招聘和从普通员工中提拔的年轻店长就有近200名,其中有10多名是曾被降职后重新赶上来的店长。这些店长中,有近20人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总部中层管理干部。 “苏果”既有严明的制度,更有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极具亲和力的企业文化。如为给中高层管理人员积累“资本”,马嘉樑带队走进了南京大学EMBA班充电;为给门店管理者指明方向,马嘉樑今年春节前后40天内发表了7次讲话,给基层印发了4.5万字学习资料;为帮助困难职工,“苏果”建立了爱心基金会,仅高管层的捐资数就超过100万元。本报记者周正荣陆剑任志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