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廉政取信于民勤政服务于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09:21 黑龙江日报

  省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调研组

  绥化是1999年撤地设市的新兴城市,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2年绥化发生震惊全国的“马德案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留下了重重阴影。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市委一班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践行“廉政
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勤政服务于民让人民满意”承诺的过程,大兴清廉自律之风、选贤任能之风、干事创业之风、亲民务实之风,全市上下形成了正风兴市、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全市实现GDP350.8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口径财政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亿元,同比增长90.8%,均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4亿元,利税13.3亿元,分别增长26.8%和60.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同比增长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2元,分别增长9.3%和8.7%。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大兴清廉自律之风,强化源头治腐新措施

  绥化市委认真总结吸取“马德案件”教训,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从政行为监督机制、推进落实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清廉自律的浓厚氛围。

  廉政教育抓源头。深入开展以“吸取马德案件教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编写题为《认真吸取马德案件教训,加强自我约束,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廉政教育通稿,由市级领导深入到所包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给党员干部讲警示教育课,举办警示教育图片展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图片展,并在10个县(市)区进行巡回展出。市委共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警示教育会13次,举办预防违纪教育培训班107期,培训近万人次。同时,大力弘扬佘树德等本地一批看得见、学得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廉、敬廉、倡廉的良好环境。

  强化监督筑防线。制定《关于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加强监督的若干规定》,明确落实重大事项申报、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批联签、廉政警示谈话、重大事项集体表决、政务公开、廉政述职、党风巡察等50条规定,前移监督关口,使监督主体向组织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监督扩展,监督领域向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多层面延伸,监督办法向“三必谈”和“三必做”等超前性措施转变。实施以诺廉、考廉、评廉、述廉、察廉为内容的“五廉”监督措施。市委书记胡世英向全市作出“勤政服务于民让人民满意、廉政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的郑重承诺。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廉政访察活动,责令整改问题141个,立案13起,解决群众投诉5119件。

  科学决策讲民主。进一步完善《全委会议议事规则》和《常委会议议事规则》。市委领导身体力行,常委会每一项需要集体研究讨论的问题都事先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并提前通报议题,讨论时充分听取每个班子成员意见。完善人大参与党委决策、人大领导列席党政重要会议和党政领导参加人大活动制度。注重发挥各级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智囊团”作用。市委召开重要会议、做出重大决策、出台重要文件,事先都要征求人大政协班子成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有关方面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水、电、气等问题,多次采取公示、媒体发布和社会听证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吸收公众参与,“群众意志”被更多地写入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中。

  改进作风促落实。大力倡导“千头万绪抓发展、千抓万抓抓落实”。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少讲话讲短话、少发文发短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走进群众中、走进困难中、走进问题中、走进矛盾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下基层要减少迎来送往,不搞层层陪同。认真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实施“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落实机制,单独成立督查机构,健全督查网络,实行分级督办、分段督办、分项督办、分类督办。

  大兴选贤任能之风,形成干部任用新机制

  绥化市委把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作为推进问题整改的关键措施,积极探索靠机制选人用人的新路子。市委自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办法》、《县(处)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调整任用工作暂行办法》、《县(处)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县(处)级党政副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暂行办法》等17项制度规范,形成了以“公推提名、差额选任、延伸考察、联审把关、社会评价”为主要内容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把推荐权交给群众。绥化市委坚持把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提名权交给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规范县(处)级党政正职公推提名程序,变哪里干部缺职就在哪里小范围推荐为全市大范围公开民主推荐,变等额推荐为差额推荐,缺职的每个职位都确定2至3名以上人选,优中选优。对拟选拔县(处)级党政正职岗位实行“三次推荐”: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进行第一次大范围民主推荐;征求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意见,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到提名人选所在单位进行第三次民主推荐。“三次推荐”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意真正成为干部提拔任用的第一关口,增强了干部选用的公认度。仅今年初,绥化市委就采取这种大范围民主推荐产生提名人选的方式,选任了财政局、教育局、招商局等6个部门的正职领导干部。按照新的选人制度和方式,全市共选任县(处)级党政正职38名,彻底改变了过去由个人或少数人推荐提名干部人选的问题,真正落实了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量化考核干部实绩。绥化市委全面改革干部考察方式方法,本着实际管用、易于操作的原则,制定《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和《市直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建立了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确定5个方面10项量化指标,根据职能特点将市直部门划为经济管理、执法监督、行政业务、党群四大类,实行分类量化,采取打分制的办法进行考核,形成以发展论高低、评优劣、定升迁的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动力机制。为确保考实考准,做到“三个延伸”:对任现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考察延伸到前两年、对任现职时间较短的干部考察延伸到上一单位、对干部八小时以外考察延伸到社交圈,加强了对干部的综合认定评价。

  多层面充分酝酿。绥化市委把干部差额酝酿作为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干部任用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着力点放在广泛征求和充分吸纳各层面、各方面意见上,使人选在协商酝酿过程中达成广泛共识。重点在四个层面上征求意见,即征求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尤其是分管领导的意见,让管事者荐人择人;征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建议;征求纪检机关的意见,认真了解人选的廉洁自律情况;征求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听取和了解各方面反映。对这些意见,市委都逐一进行综合分析,反复比较确定人选,力求把问题解决在常委会决策之前。实行这一办法以来,市委对11名有反映的干部进行重新核实考察,取消了6名干部的任职资格。

  无记名投票决定。绥化市委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干部,市委常委会率先实行任免干部无记名票决制。市委专门制定《市委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干部任免事项具体操作办法》,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每位常委一人一票进行表决,由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监票,当场公布表决结果。几年来,绥化市委共对新提职的235名处级干部实行差额票决,得到了普遍认可。同时,坚持“四不讨论”、“三不定”的原则,没有民意测验和民主推荐情况的不讨论,未经组织部门考察的不讨论,未进行酝酿协商的不讨论,与会班子成员不超过三分之二时不讨论;会议临时动议人选不定,意见不统一有争议拿不准不定,表决票不超过应到会人数半数以上不定。

  大兴干事创业之风,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绥化市委把先进性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推动加快经济发展上。针对农业地区干部群众思想中存在的贫困文化心态,着力解决“怕、难、懒、散、慢、僵、浮”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展“全省大发展、绥化怎么办,绥化要发展、我们做什么”大讨论活动,开展赴省内外发达地区“换脑”学习考察活动,开展“新绥化建设论坛”活动,开展“深化学创树、搞好五大讲”活动,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团结、务实、拼搏、图强”的新绥化精神,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上统一思想,在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上形成广泛共识。

  大力加强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为把广大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绥化市深入开展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活动,着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班子;善于学习、素质过硬的班子;善谋全局、善抓大事的班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班子;团结奋进、合力攻坚的班子;廉洁自律、勤奋敬业的班子。市委坚持问抓问责,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处级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提出县(市)区领导班子要实现思想政治建设好、加快发展业绩好、“两风”建设成效好、选人用人导向好、利民承诺实施好、群众公论评价好的“六好”目标要求,市直部门领导班子要实现围绕大局服务优、业务工作成效优、党风廉政建设优、依法执政效能优、部门自身建设优、社会群众评价优的“六优”目标要求。全市共涌现出县处级创业型领导班子88个,占总数的39.6%,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同时,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大力实施“五型”群体牵动战略,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活动载体和配套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共产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探索形成农村党建“四个工作模式”、“五民”型社区建设等行之有效的载体,激活了基层党组织创业发展的源动力。

  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着眼于解决一些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集中开展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效应。围绕加大行政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全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等14个规范性文件,重点完善土地储备、行政审批、财政收支、建设招投标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措施。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180项精简到228项;加强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转让、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度建设,全市招投标建设工程310项,招投标率100%,出让国有土地66宗,实现地产收益1.3亿元,政府采购金额达5.7亿元。深入开展“端正政风行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最佳最差单位评议活动,开通“行风热线”,累计播出243期,办结群众投诉3585件。

  举全市之力加快项目开发建设。针对“两撤两建”后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的实际,把项目开发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通过采取优势资源吸引项目、定向定位对接项目、撬动民资开发项目、利用政策争取项目、市场化运作建设项目等措施,新上了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313个,是“九五”期间项目总和的4倍,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56个,5亿元以上的7个。香港国年、内蒙古伊利、南京雨润、温州环宇、哈尔滨三精、山东诸城外贸、北京国能、浙江威达、杭州贝因美、广东天农、北大荒肉业等知名企业纷纷在绥化落户。目前食品产业产值已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9.7%,年加工玉米、鲜奶、水稻、大豆、生猪能力分别达到250万吨、55万吨、70万吨、35万吨和300万头。绥化已经成为黑龙江最大的玉米生产加工基地,亚麻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医药工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二位,乳业发展也走在了全省前列。

  大兴亲民务实之风,树立执政为民新形象

  绥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十分迫切。针对这一现状,市委把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那些与群众利益紧密关联、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突出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解决群众“五难”问题。在解决“行路难”问题上,实施城乡道路改造工程,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3亿元,仅通乡通村通粮公路完成了1000公里,惠及沿线248个村屯104万百姓,创历史新高;在解决“饮水难”问题上,实施管网改造工程,完成管网线改造近40公里,解决14000户居民吃水难问题;在解决“就医难”问题上,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面,全市参合人数17万人,参合率达68%,受益率达45%;在解决“就学难”问题上,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95所6.3万平方米;在解决“住房难”问题上,实施城市居民安居工程,全市房地产开发面积97.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8.2亿元。

  救助四个困难群体。为救助城市下岗职工,连续三年把城市“一帮一”作为大事大项来抓,第二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使7736名特困家庭甩掉贫穷帽子,脱贫率达到99%。为做好农村贫困户帮扶工作,坚持走分户帮扶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国家帮扶与地方包扶相结合的路子,深入搞好扶贫开发,全市79个第二批启动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共投入扶贫到户项目资金9000万元,得到扶持的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连续组织两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结帮扶对子2.5万对,11776名农村贫困妇女实现脱贫。为救助贫困学生这个困难群体,全市持续深入地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三年多来筹集助学资金900多万元,使3万多贫困生圆了“上学梦”。面对广大残疾人开展“助残行动”,确定的4个示范县、29个示范乡镇、260个示范村全部通过验收达标,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2个。

  强化六项社保措施。在并轨保障上,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并轨试点政策,全市共完成17万人并轨工作,筹集发放经济补偿金12.4亿元;在养老保险上,为7207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3.6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7亿元,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已达19.3万人;在失业保险上,全市参保人数已达31.7万人,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和私营企业参保率达到100%,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它单位达到90%以上;在医疗保险上,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万人,工伤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在城乡低保上,城市低保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全面铺开,有20.9万贫困人口享受了低保待遇;在就业再就业上,2005年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为3000多名“4050”人员购买了公益性岗位,为940名下岗再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1800万元。

  拓宽三个增收渠道。调优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增收。农业发展战略向绿色食品转移,成立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在寒地黑土品牌带动下,A级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913.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总量达到453万吨,绿色食品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70元。“两高”玉米和大豆面积分别发展到600万亩和450万亩,亩均收益比普通品种分别提高25元和35元,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近2亿元;畜牧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比重达到45%,农民现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畜牧业。发展劳务经济拉动增收。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和重点产业来抓,把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大事大项实施重点推进。2005年劳动力转移数量从2002年的40万人次增长到83.6万人次,年均增长27.9%。劳务收入由2002年的13亿元增加到30.2亿元,年均增长33%,拉动农民人均增收700元。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保证增收。以市委市政府在安达召开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现场会为契机,把这项工作上升为全市大事大项,责成专门领导主抓,专门班子协抓,专门部门统抓。目前,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3367个。

  几点启示

  绥化市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走出“马德案件”的阴影,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低谷,尤其是能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开创正风兴市新局面,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给人以深刻启迪。

  启示之一: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工作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关键看领导班子能否干事创业、凝聚人心,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绥化市委面对“马德案件”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驾驭大局抓稳定,重塑形象抓落实,理顺情绪抓凝聚,形成合力抓发展。同时,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坚持把犯罪与犯错误区别开来,把犯严重错误和犯一般错误区别开来,把犯错误与工作失误区别开来,认真执纪、宽严相济,使广大干部痛定思痛、汲取教训、振奋精神、焕发干劲,全力投入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

  启示之二: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且需要良好的干部成长环境。绥化市在大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同时,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新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做到了“公正待人、公开选人、公平用人”,在干部工作中形成了“靠实绩不靠‘实力’,靠工作不靠‘运作’,靠基层不靠‘上层’”的导向,为广大干部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启示之三:一个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状况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是看这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是否为政清廉、亲民爱民。绥化市委班子成员特别是班子的主要领导牢牢把握党的宗旨,公开做出“廉政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勤政服务于民让人民满意”的承诺,实施以诺廉、考廉、评廉、述廉、察廉为内容的“五廉”监督措施,把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在广大干部中树立起良好的风范,在群众中树立起亲民爱民的形象,为绥化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