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06年全国职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散文】寻 访梅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0:1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这是一位隐逸多年,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如今介绍她,常常要提起“南玲北梅”,似乎没有“南玲”张爱玲的映衬,就无以显示“北梅”梅娘的文学地位和知名度。其实这种叫法,只是缘于1942年一次“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的评选活动。那一次,孤傲冷峻的张爱玲和文静大气的梅娘双双夺魁。半个世纪过去了,张爱玲尘封的作品又受到追捧,而曾经与她齐名的梅娘,却似乎淡化成了一个符号。

  市面上新近有一本《梅娘近作及书简》,16开素白底衬,印着一行行浅浅的褐色笔迹,那是梅娘清丽的手稿。因为好奇,也因为想把了解的梅娘的点滴故事连缀成篇,我在网上购得一册。这次请与梅娘相当熟的蘅姐引荐,就是想获得梅娘的签名。

  门开了,出乎意料,85岁的老人丝毫没有龙钟的老态。笔直的身板、灰白的卷发。梅娘挂着一脸微笑,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

  可能有蘅姐相伴,我们相聊甚欢,眼前这位曾经有过显赫的文学地位,曾经消失在世人视野之外,曾经经历过堪称“传奇”苦难的“神秘”老人,并没有让人感到距离,反而有一种与邻家长辈闲聊的亲近。只是那双依旧明亮的黑眼睛与众不同,这双眼睛曾经被梅娘幼年时的洋邻居称作“能看透灵魂”。

  看到老人良好的状态,我又“贪婪”地进一步提出了采访要求。

  梅娘摆了摆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想宣传了。那些都是过去的事,咱们不提它好吗?”

  可能是从我片刻僵持的表情中察觉到了尴尬,梅娘紧接着说,“想聊聊天我欢迎,哪天有空就过来坐坐。”

  我没有再去打扰老人,而是试图从她的作品里,从一封封的书简里,了解这位不平凡女性的生命流程。

  她曾经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却在幼年失去了生母;她曾经是父亲娇宠的掌上明珠,却在少年丧父;她曾经与丈夫相爱至深,却在青年时遭到爱人遇难的打击;她曾经拥有那样聪明、可爱的儿女,却在中年遭受了一双儿女病故的重创。

  新中国成立之际,梅娘在台湾,丈夫意外遇到海难。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和腹中尚未出世的儿子,梅娘问自己,失去了共同跋涉的丈夫,我的家将在哪里?

  她当时并不是没有选择,以一位标致的28岁年轻女性的容貌,梅娘可以委身于向她提出许诺的任何富绅,只要她愿意;或者留在台北,以知名女作家的身份进入官府;不然还可以接受日本大阪外国语学院的聘请,去那里教中国文学。但当时她的心里,却盛满了缕缕思乡的柔情,绢丝一样,缠得很紧。女儿要回的家只能是故土,是祖国。

  新中国热情地接纳了梅娘。可是不久,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压过来了。这对于母女相依的梅娘一家来说,无异于“响晴的天,猛然甩下来的一颗手雷”,她在旧社会用青春的呐喊写出的反封建、反压迫的文字,被当作反动的资产阶级的东西来批判;她在日本变卖首饰,帮助丈夫给新四军买药、送药,被说成是别有用心。她进了教养所,被驱赶到正常生活之外,揪心撕肺地惦念着3个没成年的孩子。解除劳教后,日子更加艰难,为了生存,为了给儿女治病,出身贵胄之家的梅娘,不得不打短工、当保姆、揽些绣花的活计。

  即便遭遇了如此残酷的七灾八难,梅娘也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幸运,“它使得我这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女儿接触到了民族的苦难,懂得了脚下的大地负荷着多么沉重的过往,而我当年又是个多么莽撞的黄口孺子。”

  严酷的生存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梅娘的秉性并没有改变。她的作品和书简里,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女性细腻温婉的情怀,通篇找不到“怨恨”二字。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廉价地叫卖痛苦的过去,那是心灵的残缺。其实,我老了,那些不愉快的过往,已经迷失在斑驳的历史之中了。”

  梅娘如今惟一的女儿柳青已在北美扎下了根,而且境况优越。面对女儿的盛情挽留,梅娘还是回到国内过着独居的生活。她说,到那里精神上水土不服,“沉积了80年的东方尘埃,碍难一时扫净。”

  “她像一条蕴藏深厚的河,无语东流,不事喧哗。”这是梅娘的一位朋友对她的描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