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林业局陈凤学:三北防护林建设能否降住沙尘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0:33 新华网 | |||||||||||||||||||||||||||||||||||||||||||||||||||||||
访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陈凤学 新华网宁夏频道5月19日电(新华网记者 周健伟刘泉龙 )今年入春以来,几场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再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大国计民生问题之一。然而,风沙危害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防沙治沙的现状如何?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能否降住沙尘暴?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
1.目前,我国三北地区沙尘源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 答:沙尘暴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由于大气环流产生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动力源;细微的可以随风吹扬的尘土是沙尘暴的物质源。但是,只有直径0.05毫米以下的粉尘才能长途吹扬,吹到人们脸上的大多数是当地各种原因形成的尘土。 在越干燥的地表能够吹动的尘土越多,但是在不同的地表,能够长途吹扬的粉尘含量有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地表0.05毫米以下粉尘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干旱湖盆及干旱河床、退化草地、旱作耕地、沙漠边缘地区、沙漠和零星沙地。 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我国三北地区,沙尘源的多样性非常明显,并随着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源退缩,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草原退化等,沙尘源呈现扩展态势。 随着人口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扩大,虽然现代绿洲增多,却导致古老绿洲萎缩,从而出现了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突出矛盾,河流水源退缩的地方便成为新的沙尘源。
2004年7月12日19时20分左右,一场罕见的沙尘暴从甘肃省嘉峪关市上空刮过。据甘肃酒泉市气象局徐殿祥科长介绍,当日下午17时左右,这场罕见沙尘暴在内蒙古额纳旗形成后,在4个多小时内席卷包括甘肃省酒泉市和嘉关市1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沙尘暴卷过之处最小能见度只有200米,因平均风力在6级左右,最高风力8级。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在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祁连山冰川雪线上升,黑河水源减少,工农业开发用水增多,直接威胁全流域的生态。由于多种原因,下游的阿拉善盟的天然梭梭林由上世纪50年代的113万公顷减少到80年代的55万公顷,严重退化的草场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阿拉善盟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河西走廊地区,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沙尘暴源头。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同时,当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防风固沙林场因矿区企业在林场地下大量采煤,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林场地表的沙生乔灌木植被大量枯萎。加之,人为地滥采、滥挖、滥樵等,大面积破坏植被等,以及由耕作制度造成的大面积裸露农田等,导致沙尘源出现多样性,并呈现扩展态势。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2.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暴有什么作用?
毛乌素沙地治理。 1978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时明确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从文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马三北工程的自然和背景,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三北工程的历史使命。概括地说:三北工程的主战场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牧业,建设主体是农牧民。国家希望建设三北工程,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促进防风固沙与治穷致富协调发展,达到蓄水固土与兴林富民的多重目标。防沙治沙是三大任务之一。 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减轻对沙质土地的经营压力,反过来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达到减弱动力源和物质源的双重效果。 3.生态建设"点上治理、面上恶化"一直是生态治理的难题,面对"三北"广大区域,你们如何解决点面结合、综合治理问题? 对于生态建设而言,点上的建设是为了积累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解决面上的问题才是根本。为了解决面上的问题,首先需要规范广大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减轻破坏,同时依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力。所以,三北工程建设倡导和促进了《防沙治沙法》的立法,并且特别注重加强封山育林。 在具体工作中,三北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三北工程建设线长、面广、量大和国家财力投入有限的实际出发,在建设思路上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工程建设的重点放在沙化土地扩展活跃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和生态区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重要的地区,优先治理这些地区的生态。
二是从三北地区地形地貌、立地条件复杂多样的实际出发,在建设策略上,坚持抓典型、做示范、建样板的做法,在不同类型区建设了一批代表不同治理模式的示范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全局。如二期工程以来,我们就抓了7个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示范区,起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在建设机制上,充分发挥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的作用,不断挖掘工程建设的动力源。20世纪80年代,我们坚持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较好地解决了工程建设投入不足、进展缓慢的矛盾。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进一步创新工程建设机制,鼓励引导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了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同步发展的局面。 四是实施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面发展的战略。在工程第一阶段建设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突出抓了"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京-包铁路绿化"等一批区域性重点项目建设。通过这些重点区域建设有力地带动了整体工程建设发展。 4.社会上非常关心防沙治沙,三北工程做了哪些工作?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以及广袤的戈壁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三北工程启动建设28年来,一直把防沙治沙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507万公顷,大约一半在沙区。四期工程以来,把70%的中央投资安排在沙区。截止目前,三北工程已营造防风固沙林476万公顷,牧场防护林36.7万公顷。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得到了初步治理,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1000多万公顷。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的根本性逆转。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陕、甘、宁、晋、冀6省区在1999-2004年,沙化土地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为全国土地沙化首次出现净减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5.下一步在防沙治沙方面有什么想法?
具体来说,我们要突出抓好三大类型区的综合治理。一是要优先抓好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的集中治理。这一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超载过牧、滥垦乱伐、过度樵采是造成这一区域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防"字上做文章,要把保护好沙区天然植被放在首位,努力促进自然生态修养生息。要采取封飞造、防治用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林草植被建设力度,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同时在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沙区特色林沙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目前仍呈扩展趋势的呼伦贝尔沙地,要在加大舍饲禁牧、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以樟子松为主的沙地植被,增加林草覆盖度,遏制沙化扩展趋势,促进农牧业发展。 二是要抓好以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为重点的干旱沙漠类型区。推进这一区域的防沙治沙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以保护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为重点,对植被退化地区实行严格的封禁保护,遏制沙漠化土地扩展趋势。在沙漠边缘,要科学合理地营造灌草乔、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锁边林网、林带,遏制沙漠扩展蔓延;在绿洲外围,要建设以防风、固沙、减灾为主要用途的大型基干林带、林网,保护绿洲生态安全;在绿洲内部,要突出抓好林种、树种结构的更新改造和优化调整,提高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优化内部、强固外围的目的。 三是要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中明确指出:"对目前暂不具备治理条件以及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三北地区是我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集中分布区域,要超前谋划,及早动手,摸清底数,编制规划,积极介入,争取主动。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要制定严格的封禁保护措施,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生产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力,逐步形成稳定的天然荒漠生态系统。 6.在1978年时,我国经济非常困难,为什么还启动这项工程?
当时启动三北工程,说明从上到下对改善生态形成了共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许多共识是在灾难中形成的,三北工程之所以在我国百废待兴之际上马,主要是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挑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极限。国务院在批准上马三北工程时强调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7.当时有哪些自然灾害?
在1977年,三北地区有3亿多亩农田,15亿亩牧场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牧草严重退化。内蒙通辽市每年播种农作物1200万亩,其中400万亩由于刮走表土、粪肥、种子,需要重播2-3遍。流沙对交通、水利等设施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内蒙古乌达至吉兰泰的铁路,仅1977年就因流沙阻塞造成脱轨或被迫停车797次,平均每天2.16次。 水土流失是另外一个原因。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有70%-80%来自于黄土高原。山西省石楼县建国后投工200万个,在1000多条沟里筑坝3780条,淤地18000亩。1977年8月5-6日两天下雨,就冲毁坝2826条,冲毁地7700亩。这个县的罗城水库,原设计有效期十年,由于水土流失,结果只有两年就被泥沙淤满。据测算,在70年代,山西省每年损失库容约5000万立方米,陕西约7000万立方米。当然,还有经济等原因也非常重要。
8.请问经济原因是什么?
三北地区农村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1.6倍,人均草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潜力的农业开发区。但是由于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广种薄收、薄收广种的恶性循环之中,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1950年-1977年的28年中,陕、甘、宁、青四省净调入粮食74亿斤。1976年,黄河中游115个县年人均收入仅39元。这些地区的老百姓迫切希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 三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钢铁和重化工基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是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开发这些资源,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作保证。 9.人们常把三北防护林工程称为"绿色长城",应该如何理解? 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绿色长城"。把三北工程称之为"绿色长城",就象我们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称之为"钢铁长城"一样,都是一种赞美。三北工程是依据自然、社会、经济三大规律,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利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实施的,绝对不是一条或者几条林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三北防护林体系。 简而言之,就是三个结合,一是乔、灌、草结合,特别是针对三北地区干旱少雨的实际情况,改变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的传统思想,倡导并促进国家把灌木计入森林资源,调动发展灌木的积极性。所完成的造林总面积中,1/3以上是灌木。在全国森林资源第五次和第六次两次清查的五年间隔期内,三北四期工程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净增加387万公顷,其中2/3以上是灌木。二是带、片、网结合,在受风沙危害的农田建设林网,在道路、河流沿岸及沙漠边缘建设林带,在成片的四荒地造片林,使林业生态建设成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三是造、封、飞结合。特别是针对投资不足,建设范围广、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力改善生态。历年完成的造林面积中30%是封山育林。四期工程以来,完成造林304万公顷,其中封(沙)山育林134万公顷,占完成总任务的44%。 10.三北工程被列入吉尼斯记录,请问哪些方面居世界第一?
根据国家批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工程规划建设期限历时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 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 建设任务是在保护和管理好原有森林、草原等植被的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各行业的力量,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相结合的办法,使森林资源面积增加35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2050年的14.95%。使草原得到恢复,农田得到保护,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经过28年的持续建设,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507万公顷。扣除各种原因造成的消耗,森林资源及林草植被始终稳步增加。其中在全国森林资源第五次和第六次两次清查的五年间隔期内,三北四期工程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就净增加387万公顷。初步建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基本骨架,无论是算生态账、经济账,三北工程的效益都是巨大的。 11.请您算一下三北工程的生态账?
根据国家最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三北四期工程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10%,有九个省区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六个省区的沙化土地发生逆转,分别比1999年减少了40925平方公里和7921平方公里。现有农田防护林折合面积253万公顷,使1756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57%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通过长期大规模地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黄土高原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一些重点治理地区进入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12.三北工程的经济账如何?
三北工程也是经营土地的一种形式,当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土地,维护国土安全。由于经营土地主要依靠自然生产力,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目前,工程区森林蓄积量比1977大约增加4亿立方米。其中仅农田防护林活立木总蓄积1.7亿立方米,按目前市场价格,资产价值达935亿元,就相当中央累计投资的20倍,相当于总投资的8倍。 此外,营造薪炭林91万公顷,解决了6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营建灌木饲料林500多万公顷,促进了畜牧业发展。营造经济林369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2000多万吨。新疆自治区2004年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290多元。内蒙古以灌木为原料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0多家,解决了沙区22万人的就业问题。森林资源增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13.工程的社会效益如何? 通过三北工程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能力和决心,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新疆和田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在联合国环发大会首脑会议上郑重宣布:"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长达4480公里,已成为阻止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专门为三北工程建设开辟了专栏。同时,在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成为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 14.既然三北工程有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否意味着不需要中央投资,可以自我发展? 不能这样理解。第一,上面经济效益分析只是与现金投入比较,没有包含群众的劳动投入,而农民劳动投入一直是投资的主体。第二,这些收益分配到几亿农民身上,每人没有多少,和他们投入的劳动相比,就不一定合算了,所以农民纷纷进城打工,组织造林越来越难;第三,为了整个国土的生态安全,大部分林木不能进行商品性砍伐,不能在经济价值最高的时候实现收益。应该说,三北防护林建设主要是由农民的无偿劳动完成的,是贫穷的农民在为国家做贡献。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减少贫富差距,必须坚定不移的加大国家投资力度。 15.三北工程不同时期的建设方向有什么差别? 三北工程自国家"六五"计划开始,一直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局。 一期工程(1978-1985年)期间,根据当时的粮食生产的迫切需要,工程建设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多次召开农田防护林建设现场会予以推动,使800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 二期工程(1986-1995年)期间,结合当时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重点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构想,突出防沙治沙,并规划了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京包-包兰铁路、京津周围绿化四个重点建设项目。1991年,国务院在甘肃兰州召开全国防沙治沙会议后,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82%的任务在三北地区,由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组织实施,为今天的生态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期(1996-2000年)和四期工程(2001-2010年)根据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着眼于全面推进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农田保护和林业经济建设。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16.具体地讲,四期工程的主要建设方向是什么?
一是突出抓好防沙治沙。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都分布在三北地区,全国83%的荒漠化土地和85%的沙化土地都集中这一地区,搞好防沙治沙是三北工程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抓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腹之患。三北工程将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科学治理,为保障大江大河安澜提供生态保障。 三是抓好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完善。实施农防林更新改造,是林木生长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而且增加农民收入。既符合生态学原理,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17.三北四期工程有多大任务?现在时间过半,完成多少? 三北四期工程的任务是:从2001年到2010年,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30万公顷,封山育林200万公顷,飞播造林120万公顷)。由于受投资的制约,"十五"期间,只完成30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2万公顷,飞播造林8万公顷,封山育林134万公顷),占"十五"任务的58%。 18.我们都知道,"十·五"期间是国家对林业投资最大的时期,社会上还有人说,"三北工程投资上千亿"。但是您刚才提到:"由于受投资制约",工程"十五"规划任务未能如期完成,应该如何理解? "十·五"期间的确是国家对林业投资最大的时期,在这5年里中央对三北工程的投资就超过1978-2000年的总和。 关于"三北工程投资上千亿"的说法我也听到过。但是实际情况是:从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中央累计投资不到40亿元。其中在第一阶段(1978-200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203.7万公顷,中央专项投资16.31亿元,平均74元/公顷(4.93元/亩)。"十五"期间,完成造林304万公顷,中央投资23.36亿元,只占同期规划中央造林投资的31%,平均768元/公顷(51.23元/亩)。从三北工程上马以来,农民群众累计投入了50亿个工日。工程投入的主体是农民。 19.针对目前工程投资不足的现状,应该如何解决? 20.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基本情况? 刚才已经介绍,三北地区已营造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已有57%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使2130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根据研究分析,年均增产粮食约1107万吨。以吉林省这个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为例,由于现有的51万公顷农田防护林的有力保障,多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200-225亿公斤的水平。
21.实现农田林网化有多难?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总体上来看,三北地区有的省份农田林网化程度已高达90%,有的省份却只有20%左右,少数省区甚至出现了严重下滑趋势,建设任务还很重。其次是林分质量不高,难以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由于经济、技术、病虫害等原因,已形成22万公顷残次林分,急待完善提高。三是成过熟林面积不断加大,造成林分蓄积的无效消耗,也为成果巩固带来了压力。目前,三北地区有98.3万公顷农田防护林已进入了成过熟期,占农田防护林总面积的39%,需要改造、完善、提高。 22.农田防护林是如何改造、完善、提高? 我们认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农田防护完善提高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美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稳步推进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国家林业局进行了改造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2005年9月,三北局在长春召开了"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会",学习和推广这些经验。为落实长春会议精神,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决定》和《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改造管理办法》,依据政策和法律,规范有续地进行,保证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 23.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有没有整体设想,目标任务是哪些?
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是将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现有成过熟林98.3万公顷、残次林22万公顷、待建农田防护林230万公顷,按照新建、更新、改造统筹建设的原则,力争用10年时间使三北地区的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每年需完成近10万公顷成、过熟林更新;用5年时间使残次林全部实现改造,每年改造4万多公顷;每年新建20万公顷。 24.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如何使农民获得利益?有哪些新的机制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首先我们采用科学的采伐方法,保证农田防护功能不减;其次三北地区成、过熟林蓄积有1.11亿立方米,价值达610亿元,是一座"绿色银行",及时更新采伐使农民获得收益;第三是通过采伐加工来解决农村的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通过试点工作经验总结,目前在吉林等省已探索出了一套新机制。一是开展木材竞价销售,防止资产流失。二是缴纳造林保障金与采伐权竟价拍卖双管齐下,促进更新改造良性发展。三是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让最大多数人受益。四是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责权利有机统一。 25.三北地区农村问题比较突出,三北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哪些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英明决策,三北局结合国家林业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的16件实事为基础,进行了几项工作。一是进行专题调研。我局组织调研组,深入到河北、吉林、内蒙古、辽宁四省(区)的8个县(市、区)22个村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实地调研,通过与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和农民群众的深入探讨,寻找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二是会同三北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中央精神和国家林业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结合三北工程建设实际,筛选出40个县(旗、市、区)准备进行试点。三是研究探索了三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三种模式。即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 26.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林业特色,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环村林带建设。主要是在村的周围结合道路,已有的防护林带,规则或不规则地配置若干行的林带。二是村屯道路绿化。街道绿化是村屯绿化的骨干。在村屯的主、副道路上栽植以观赏树种为主,针阔结合、乔灌结合的单行行道树。三是经济林建设。经济林建设分为庭院经济林和农田经济林建设。庭院经济林是充分利用庭院土地栽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果树,它既管理方便,又利于庭院绿化、美化、香化等特点。农田经济林是在宜林地上栽植适于当地发展,并具有市场潜力的经济林树种。四是绿色文化广场建设。为农民提供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逐步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五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对生态条件脆弱,农田防护林网不健全的地区按规划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同时对原有的防护林带进行更新改造。 27.您对现在三北工程组织领导情况如何评价?
2005年4月5日,中韩大学生步行前往毛乌素沙地中的植树造林点。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启动实施,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先河,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可以说是三北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法宝。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北工程建设作出过14次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还亲笔为三北工程题词"绿色长城" 。在工程建设启动初期,国务院曾经成立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对全面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去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温家宝总理又明确指示:"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对三北工程建设者是极大的鼓舞。但是,这些年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重视新项目、忽视老工程的倾向,这对三北工程也是一个挑战。 28.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治与防有哪些规律? 林学上有句话,叫"三分造、七分管",它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保护在营造林生产中的极端重要性。"治理"与"保护"是驱动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发展的两驾"马车",要说二者之间有那些规律,我看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保护是治理的前提,治理是保护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建设保护要重于治理,如果说"栽两棵,死一棵",生态建设何时是个尽头。客观地说,在三北地区,也存在"重治理、轻保护"的倾向,一些地方边治理、边破坏,甚至是治理赶不上破坏,严重抵消了工程建设的成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保护资金。 29.三北工程在保护方面有哪些做法?
30.防沙治沙如何遵循生态建设规律?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评价乔、灌、草在防沙治沙中的优劣和作用。科学的做法应该是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因地制宜,一个是适地适树。所谓因地制宜,关键要针对沙化的主要危害和沙化土地的自然、立地条件,选择科学的治理模式。比如,在新疆绿洲外围,沙漠近在咫尺,必须要搞一些大型基干林带,一方面防止沙漠向绿洲内部的扩展,一方面发挥防风作用,保护绿洲内部的农业安全.再比如,东北地区,过去农业生产中的"三刮四种"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年东北平原粮食稳产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造了比较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所谓"适地适树",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我们在三北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就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建设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