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六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1:55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王作龙 杨兴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展开,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村干部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就此,市委常委、副市长方世昌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方世昌说,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哈尔滨市实际,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发动组织群众、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要深入搞好宣传发动,唤醒农民主体意识。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向农民宣传中央、省、市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深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内涵、任务和目标的理解。

  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建房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规费,除上交省以外的要实行全免,以此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把修订和编制各项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不编制规划的建设,就是乱建设。

  各区、县(市)在编制和实施规划上要着眼全局,城乡统筹。要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突出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注重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村容村貌改造要体现农村特色。

  第三,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和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和特色园艺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和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要推进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比重;要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农民节本增收。

  第四,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民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各区、县(市)和市直有关部门除了要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外,要集中资金重点硬化试点乡镇、中心村内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间相连的道路。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农民吃安全水难的问题。今年试点乡镇和行政村所在地全部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加快农村住房建设,解决农民住房条件差的问题。省里出台了“两免一贷一补”(即免费提供住宅设计图纸、免收各种规费,发放住房贷款,有条件的地方给予适当补助)政策,各区、县(市)要认真抓好落实,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建设造型美观、功能齐全、节能保暖的新型住宅。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试点乡镇、村要全面改造和建设乡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计划生育服务室,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的试点乡、村农民参合率要达到80%以上,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第五,必须坚持不懈提高农民素质,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措施。创新教育培训载体,让农民脑袋“富”起来。创设文化活动阵地,让农民乐起来。创建先进典型,让村村户户“赛”起来。要广泛开展“平安乡村”、“文明村镇”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让广大农民文化素质、道德风尚在竞赛中不断得到提升,塑造农村新风貌。

  第六,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创新工作思路和调整投资方向的新平台。积极探索资源整合的方法。今年市里重点整合了农发基金、农业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用于试点乡村建设,各区、县(市)也都要加大资源整合、资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财力,办好大事。

  积极探索鼓励农民积极投资投劳的渠道。采取“以奖代投”等方式,把政府补助资金与农民自筹资金结合起来,引导试点乡村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农民自己出钱出物、投工投劳。引导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试点村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积极探索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生产要素投入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上,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还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难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