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维护生态安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讲话刘鸿志(2006年6月5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9:10 无锡日报

  市民朋友们、同志们:

  世界环境日是一个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日子,今年的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值此机会,我谨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全市环保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莫使旱地变荒漠”,呼应这一主题,国家将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旨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各级环保部门的辛勤工作下,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断攀升,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成功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江阴市率先成功建成全国首批生态市,全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环境保护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软肋”。“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群的战略目标,这顺应了我市经济和社会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我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市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对新时期环保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紧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第一,把环境保护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实。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和经济国际化提升期,面临着产业拓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始终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原则,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更加注重把“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构筑投资、消费、外贸、生产等领域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

  第二,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实。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现代化,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的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快速增加,生态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光是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人居环境恶化了,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依法强化防治污染。要加强源头污染控制,严格污染物总量排放,大力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工作,杜绝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努力实现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基本现代化各项指标的目标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0%。

  第三,把环境保护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实。加强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解决水和空气等污

  染问题。“民以食为天,民以水为本”,我们要把加强水污染治理、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民心工程、

  德政工程抓紧抓好。今后一段时间,全市将重点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环境保护、强化资源管理“四大任务”,抓紧

  实施工业结构调整、太湖水污染治理、泄水通道、第二饮用水源地、河道整治、园林绿化、农村生态整治、中水回用等“八大工程”,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全市各级机关要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全社会作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觉参加环保活动。

  同志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人人关心生态,个个践行环保,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

  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两个确保”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