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媒大量报道环境污染 影响当地民众对中国印象(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0:18 国际在线

  欧洲的看法在变

  欧洲媒体有关中国环境污染的报道与中国经济奇迹的报道一样多,但主调是担忧。这些报道一般以“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作为开篇,认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有德国朋友告诉记者,德国媒体两年前的情况与美国类似,主要是指责中国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当时《法兰克福汇报》驻京记者笔下的北京是:
“太阳看上去隐约像一个乳白色的大球,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行人走不了几步,就会喉头疼痛,感到疲惫无力。”

  不过,最近有关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已显得理智很多。通常情况下,欧洲媒体会既引述国内有关公开数据来说明中国的污染状况,也报道中国政府将环境问题提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德国《世界报》最近报道说,“中国人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中国政府用于环境的支出每年递增15%,并有5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森林。自1990年以来,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了近两倍。许多城市的环境得到了改善,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开始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也有媒体认为,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只是中国单方面的错。欧洲著名网上杂志cafebabel.com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生态遗产”的文章说,由于中国有关环境的立法不完善,发达国家就将中国选为其处理垃圾的理想场所,据英国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国超过1/3的纸质与塑料垃圾都被运到了中国,其所产生的后果却无人关注。尽管中国要对上述问题负部分责任,但是真正应负责的是那些污染国。

  影响民众对中国的印象

  普通美国人,甚至一些旅美华人,对“白纸黑字”的报纸还是非常相信的,大量题材、内容上倾向性明显的新闻必然会产生“放大效应”,导致他们不能客观看待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甚至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记者认识一位定居美国多年的朋友,提到“国内”两个字就皱眉头,认为国内到处都是污染、毒米、毒面等,吃穿住行都不方便。记者劝他多回国看看,他连声说“哪敢啊”。

  在欧洲,有关报道产生的影响也谈不上正面。德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民众对中国印象最深的,环境污染排在前三位。很多民众在接受调查时认为,“许多中国人没有环保意识,只认金钱”。

  由于西方国家媒体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他们对中国环境污染的报道甚至影响了其他国家。许多阿拉伯国家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大多数援引自西方几家大通讯社,因此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大多和西方人类似。在笔者经常接触的阿拉伯朋友们中,有不少人对中国的环境污染十分关注。记得在吉林一化工厂出现重大污染事故不久,不少黎巴嫩朋友打电话问记者:“中国现在还能不能去?”“我那在北京留学的孩子会不会受影响?”更多的当地人则含蓄地表达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忧虑,当地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达赫尔在一次介绍中国的演讲中,在盛赞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表示“这背后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恶化,是很多国家都不得不面临的,中国现在也不例外。”

  为何如此关注中国的污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林利民研究员指出,事实上,西方媒体报道不仅仅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中国其他方面的消息也十分关注。在外国媒体上,关于中国的各种消息越来越多,几乎每期必有,有关中国的报道经常会占据报纸的头版头条,外国对中国的关注度在提高,对中国的关注面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形成了“报忧不报喜”、偏爱负面报道的传统,加上西方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到峰顶阶段,环保主义、回归自然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在他们看来就很具有“新闻价值”。

  德国有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媒体的报道热,实际也是中国媒体自己的报道热,许多有关环境污染的新闻热点都是中国媒体自己报道出来的。这说明中国更加开放了,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了。德国环境问题专家恩得鲁凯提斯说,中国现在的情况类似于德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德国也是经济高速发展,那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富裕起来。随着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才逐渐关注起自己所在的环境,看到了被污染的河流,感觉到了浑浊的空气。现在,中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需要在环保方面采取行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吕耀东副研究员则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态度,或多或少都体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成分。比如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就很严重,但是并没有人对日本说三道四。

  非传统安全问题专家俞晓秋指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方面的报道主要可以分成3类:一类体现出西方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有着善意提醒的目的;另一种是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在没有掌握实际情况的条件下盲目夸大,渲染问题,跟风炒作;还有一种就是有些人别有用心,故意渲染中国在环境方面的威胁。那些刻意渲染中国在环境方面的威胁的报道必然会造成别人对中国的误解、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

  林利民指出,对西方媒体的大量报道,要有承受力,毕竟我们确实在环境方面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看待并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环球时报驻美国、日本、德国、黎巴嫩特约记者徐岚林梦叶青木高原环球时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李永群环球时报记者孟祥麟)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