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二十年后重回“我的唐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0:54 燕赵都市报

  就像唐山孤儿不可回避地成为了一个集群名称,从灾难中走过的唐山人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他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有他们的精神风范。我们讲:自助者天助,互助者天助。当你们自助,当你们互助的时候,仁者无敌。———钱钢

  《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回唐签售

  昨日9时,《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准时出现在唐山书城,与早已等候在签售现场的广大读者见面。

  8时10分,当记者来到唐山书城签售现场时,很多热心读者已在门口等候多时。

  今年已经62岁的崔永泰老先生,不到8点就赶来了。“知道今天钱钢要来,我早上6点钟起床,翻出了20年前钱钢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他的这本书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啊。特别是对于唐山人来说,看了这本书,往事历历在目。”

  与以往的签名活动大不相同的是,此次的现场没有太多的嘈杂,只有心与心的沟通。“谢谢您!”每一次签完名,钱钢都会双手拿书,慢慢递给读者,脸上会心地微笑。如果有读者要求写一些赠言,他同样是不厌其烦,始终面带笑容。

  还有一些老读者,从唐山各县区早早赶来,排起长队,默默等候,要求合影,钱钢更是马上站起身,欣然应允。

  在签售过程中,75岁的韩述祖老人紧紧拉住钱钢的手,声音哽咽,不住落泪。

  “你书中提到了我震亡的两个儿子啊,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来见您一面。”韩述祖老人声泪俱下。钱钢紧紧握住老人的手,留下了老人的联系方式。此外,钱钢还为老人题写了“韩凇韩冶在天国安息”的字样。

  一位郑先生带来他从报纸上剪下来《唐山大地震》连载,并粘贴成册。“1986年7月份,我从青岛回唐山的火车上,一口气看完了钱钢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感触很深。但因种种原因,这本书我找不到了,看到报纸上连载就想到粘贴成册,保存了下来。”郑先生介绍说。

  在《唐山大地震》一书的签售现场,除一些经历过地震、对地震有切身感受的热心读者外,有些家长还带来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唐山那段历史。

  “我觉得作为唐山人,应该对唐山大地震有个了解,虽然它是件痛苦的事情,但让孩子了解当时的历史,对于家庭、对于你所在的城市都是一种责任。”今年9岁的马铭杨的父亲告诉记者。

  “三十年生死两茫茫,无碑无灰惟有泪千行”,一位名叫王玉峰的老读者,让钱钢为他这样留言。王玉峰说,这句诗在他心里酝酿了30年,“我终于可以告慰死去的亲人了!”

  在签售现场,记者注意到很多热心读者买了两本、三本,甚至五六本《唐山大地震》,“我要回去带给奶奶一本,让她了解一下唐山大地震。”一位华北煤炭医学院的浙江籍女生告诉记者。

  原计划两个小时的读者见面会,由于读者的热情高涨,延长到11时20分才结束,“唐山人还是那样的热情!”记者从书店方面初步了解到,两个多小时,300多本书被抢购一空。

  签售结束后,钱钢特意赶到二五五医院设立的地震灵堂,去看望当年震亡的唐山乡亲。

  本报记者专访钱钢

  燕赵都市报:钱钢您好,今天的签售很成功,来的人很多,您非常耐心地与读者互动。

  钱钢:我感觉很对不住我的读者们,因为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很过意不去,但是,今天确实给了我很多惊喜,20年前的杂志和20年前的旧书,读者都拿出来了,还有的小读者给我写来慰问信,心里感觉真的很特别。

  燕赵都市报:在您的书中,一再提到“我的唐山”,这样的话语是否意味着,您与采访对象的息息相通?您能否具体分辨出“我的唐山”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志?

  钱钢:我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再提到“我的唐山”,我的唐山,一是情感,二是一种责任。情感就是在当时参加抗震救灾和后来到唐山做了长时间的采访,和唐山人所形成的这种感情纽带,所以我把自己也视作唐山的一员,这是一种缘分和情感。

  另外,我说“我的唐山”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个责任在唐山很长一段时间里,有这个感情的纽带,这是我应该完成的事情,责无旁贷。因为我参加了救灾,而我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救灾队员,我又因为有着唐山的蒋叔叔,而变成了唐山的一员。又因为我是一名记者,我在80年代,还成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种种原因注定我应该去写这本书。

  燕赵都市报:您在地震发生后到唐山呆了三个多月,请问当时灾难中的人民是如何一种顽强的自救?

  钱钢:极端的顽强。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才可以见证这种特殊的顽强。如果没有第一个人的抢救就没有十几个人的获救,没有十几个人的获救就没有后面上百个人的获救。这个顽强的自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燕赵都市报:您能否设想一下,地震如何改变了唐山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钱钢:因为我看到的表象是很多年以来唐山人笼罩在地震的阴影里面而不能够解脱,但由此就断言唐山人民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又太简单。我没有确切地了解这20年来唐山的情况,所以我很难发出我的感想。我接触的人就是姚翠芹等,而且这些人大概是少数,可是他们的精神确是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如果说看他们的生命观、价值观,我讲的软力量(softpower)、软环境就是人文精神吧。

  燕赵都市报:《唐山大地震》之后,您还从事过与灾难有关的其他一些工作,那么,地震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您个人对于生命的认识?

  钱钢:我从事预防灾难方面的工作很多年了。从事过除地震之外的很多灾害方面的工作,如水灾、气象等等。我参加国际减灾十年工作,创建《中国减灾报》。地震对我个人来说,说不上是生命上的认识,但深层的认识是有的,深层次的认识是不能忘记唐山人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强大的忍耐力。

  燕赵都市报:有人说,《唐山大地震》这本书成就了您,也有的人说,是您让唐山大地震为更多的人所深知,您对这两种认识有什么感想?

  钱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不是一个文字游戏的话,对我来说,就好像一所特殊的学校成就了一名特殊的学生,这个特殊的学校就是一个世纪里的最大的灾难,特殊的学生他用心去记录,这个意义上讲,我认可成就两个字,一个作者写出一本书来嘛。还有我也并不认为在今天它是多么具有眼球经济价值的一本书。这个并不是时代的轰动,当年轰动的时候,它不是一个市场时代。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会为这个社会做一件事情,我做的是这件事,被一些人认可,因为也许我没有做出比写作《唐山大地震》更大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它没有用狭隘的眼光。在1986年时,这本书就有英文、韩文、日文、节选的法文,在世界上是流行的,很多人都很熟悉其中的人物,比如李玉林、卢桂兰等。在香港,经常有人在大街上认出我来。

  燕赵都市报:20年前写作的《唐山大地震》,对于今天的唐山、唐山人、或者说世人最核心的价值在哪里?

  钱钢: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爱是能够征服很多东西的。唐山人当时在飞机场表现出来的最闪光的那就是爱。或者,事后他们能最深刻体悟到的东西就是“爱”。我体会最深的也是自助互助。

  燕赵都市报:能否请您对30年前经历过灾难的唐山人说两句话?

  钱钢:就像唐山孤儿不可回避地成为了一个集群名称,从灾难中走过的唐山人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他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有他们的精神风范。我们讲:自助者天助,互助者天助。当你们自助,当你们互助的时候,仁者无敌。

  燕赵都市报:请您对新唐山也说两句话好吗?

  钱钢:新唐山有新的建筑,新的一切。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还想更好。对于唐山的现代化,我们的想像力永远是贫乏的。我们希望唐山还有另一层意思———它的软环境,软力量,也就是说,唐山能够珍惜自己的历史和它的核心价值,以自己历史里面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作为自己软力量的根源,那唐山就一定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座城市。

  (本报记者:刘洪彬、闫漪、齐雪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