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来生物“受宠”堪忧 花鸟虫鱼应“择善而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1:03 国际在线

  读者声音:外来生物“受宠”堪忧

  上海市一中学张老师反映:近日我到西区一家大型花鸟市场,发现场内不少水族馆在出售一种叫“清道夫”的鱼。据说它能吸食鱼缸内的残留垃圾,保持水质清洁,因而十分畅销。可据了解,“清道夫”鱼即原产南美洲,专吃鱼卵、鱼苗的下口鲇。一旦逃逸,由于缺乏天敌制约,将会发展为种群而严重危及本地鱼类。该鱼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已泛滥成灾
,致使当地不少“土著”鱼断子绝孙。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摊主、顾客,还是市场管理人员都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

  事实上,外来物种在我国适应环境后迅猛繁殖,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层出不穷,水葫芦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希望社会各方加强生态安全意识,积极预防外来生物“入侵”。

  东华大学学生小任反映:如今养宠物的同学不少,可有些同学竟迷恋上了蜘蛛、蛇蝎、蟑螂等“另类”宠物。如同学小黄就在网上花60元买了一只来自非洲的“巨型嘶声蟑螂”;同学小刘则花200元在网上购得一只智利红玫瑰蜘蛛。

  这些外来“另类”宠物是否源自正规渠道?是否携带病菌和传播疾病?一旦逃窜至野外,是否会影响本地生态环境安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希望有关方面不仅要大力宣传,还要切实加强包括网络交易在内的各类管理,尽量杜绝生态安全隐患。

  记者随访:“另类”可能不是“善类”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笔者进行了走访。

  武宁路上的一家花鸟市场,水族馆内的一些鱼缸壁上,吸附着不少近30厘米长、通体发黑的鱼。据摊主说,这些扁嘴尖尾、腹部平坦的黑色鱼类外表虽丑,但能吃鱼的粪便和其他残留垃圾,是清理家庭鱼缸的“清道夫”。尽管摊主不断热情介绍,可当笔者问及产地及来源渠道时,摊主大多支支吾吾。

  一位售龟的女摊贩告诉笔者,她贩卖的龟都来自国外:黑色背甲,甲缘呈锯齿状,远看非常像鳄鱼的是来自美国的鳄龟;头顶两侧有两条红色粗条纹的是巴西龟。黄色龟甲、中杂黑纹的是缅甸象龟……介绍间,一只据称来自澳大利亚的陆龟偷偷地爬出了玻璃缸。

  而此时,隔壁摊位的几十只日本仓鼠正在玻璃柜内来回奔跑,“吱吱”叫个不停,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中小学生。笔者看到,一些学生往往一买就是五六对。

  在浦电路花鸟市场内,笔者问一位正以50元出售尼泊尔“沙虎”的摊主,这种洋壁虎是否有毒?他答,可能有吧。

  笔者希望看看上述外来生物的健康证明、检疫证明等资料,被不少摊主一口回绝。一些市场管理人员说,他们不清楚一些外来生物的特性,也不知对本地生态会带来哪些潜在危害。

  笔者点开某宠物交易网一页面,各色外来“另类宠物”扑面而来,仅蟑螂就分美洲蟑螂、非洲蟑螂、德国蟑螂、澳洲蟑螂等品种。网友们彼此交流的多是一些饲养心得,对于其是否传播疾病、影响生态安全等问题并不关心。

  必须强化生态安全意识

  上海植物园科技科高级工程师刘永强告诉记者:“入侵”物种之所以能给引入地区带来危害,原因一在于其机体构造和生理等特性,使其在资源利用等方面比本地物种具备更多优势,逐渐排挤本地物种。二是引入地区没有其原先固有的生态天敌来控制其种群数量。

  目前我国面临的外来生物“入侵”方式中,最值得警惕的即“人为有意引进”:有的系非法渠道走私而引狼入室,有的为猎奇求新而没有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即盲目引进。“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引进、定居到大范围繁殖,中间往往会经历一段漫长的潜伏期。说不定周围默默无闻生存很长时间的某种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当地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专家呼吁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前提下,必须加强各类生物交易管理,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做到对生物入侵的积极预防和科学有效治理。

  相关链接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

  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多达400多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中国有50余种。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两种。 (解放日报 实习生 李璟记者 张家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