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找老字号之五·乾和祥:茶香犹存盛景不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6:12 山西晚报

  

寻找老字号之五·乾和祥:茶香犹存盛景不再(图)

  生意萧条,职工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柜台里聊天

  太原钟楼街上有个乾和祥茶庄,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很少人知道,它已经存在了近百年,是我国八大老字号茶庄之一,曾经盛名远播。如今,这里茶香依旧,但风光不再。只
有其古朴的茶柜,还在默默见证着曾经的沧桑和沉浮……

  7月27日,上午9时。

  和往常一样,钟楼街上的一间间小店早早就把音响搬到店门口。在震耳欲聋的《老鼠爱大米》曲声中,乾和祥茶庄的女店员们陆陆续续来上班了。她们擦洗那几件至少有半个世纪历史的木质茶柜。柜台旁,一个旧式的茶壶放在电磁灶上,水就要开了,噗噗冒着热气……茶庄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样一间淹没在一片时尚服饰小店中的茶庄,与如今遍地开花的福建、浙江茶庄中比起来显得毫不起眼。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是这里用各色麻纸包装起来的半斤装茶叶包摆满了茶柜,有了些许“老字号”的古朴意味。否则,除了那些上了岁数的“老太原”,还真的少有人知道,这是一间存在了近百年的老茶庄。

  由初创时的辉煌,到战时的劫难,计划经济时“独一家”的风光,直至今日困境中的坚持……乾和祥经历了怎样一条发展之路?

  

  

  曾经辉煌

  全国八大茶庄之一

  北方虽不是产茶之地,却有几个资历深名气盛的茶庄,诸如北京的“源长厚”、天津的“振兴德”,以及太原的“乾和祥”均在我国八大老字号茶庄之列。

  “乾和祥”的创始人叫王占元,河北人。清末,16岁的王占元入伍当兵,后升至两湖巡阅使。此人深谙茶道,先后在天津开办了“乾和公”和“乾祥厚”两个茶铺,生意十分兴隆。1918年,他又来到太原,出资金6000元,开了乾和祥茶庄。

  乾和祥茶庄最初设在按司街,其店堂十分铺排考究,远非今日钟楼街的乾和祥所能媲美。“要卖茶,三分雅”,当年乾和祥的店堂正体现了这一点。正门中央,“乾和祥”三个字为名家所书,用瓷釉彩砖镶砌而成,黄底黑字,庄重夺目。大匾两旁挂有小匾,左书“龙团”,右书“风髓”,指高档茶之意。店堂正中置一账桌,两侧均为四层紫色货架,分别放着散茶、包装茶及高档名茶。东西墙挂名人字画,北墙根放茶几、太师椅供茶客品茶。如今太原的一些老茶客,每每忆及乾和祥,总是首先说起其雅致的店貌。

  几度沉浮

  运道总随世道变

  乾和祥开业后,实行批零经营,也搞拼配加工。王占元亦官亦商,乾和祥获益颇丰。不几年工夫,便在山西众多茶庄中独占鳌头,到了上世纪30年代,更是辉煌一时,当时有房58间,店员40多人,年销茶叶10万公斤。

  可惜好景不长,先是日寇侵占华北,货源频频受阻,店里无茶可卖,后是阎锡山“兵农合一”,物价飞涨,柜前无人买茶。就这样,乾和祥生意每况愈下,无计可施。当时,太原的谦祥益、庄合亨、天祥等10多家茶庄纷纷关门,元气大伤的乾和祥也只留下10余人守摊。

  新中国成立,给乾和祥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面临倒闭的乾和祥又有生意可做了。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统得太死,加之国家对茶叶实行统一购销,乾和祥业务上自然平平淡淡,无所作为。“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乾和祥的命运就更为不济,连其店名牌子都被看做“四旧”,被扔进了垃圾坑,茶庄也被更名为“按司街茶叶门市部”。直到1979年,“乾和祥”三字才重返人间。

  1984年,国务院规定茶叶为三类商品实行价格议销,乾和祥恢复了批零兼营,多渠道进货,品种十分齐全,日常经营的茶叶品种最多时达到百余种,国内众多名茶都能在这里买到。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武夷岩茶、以及滇红、普洱茶、云南沱茶等等应有尽有。

  几度沉浮

  一天曾卖7万元

  赵师傅1979年就在乾和祥工作了,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是茶庄生意最火的时候。1993年,仅有29名职工的乾和祥,销售额达到600多万元,实现利润六七十万元。1995年,店里平均每天就有7万元的销售额,那时的“天山银毫”1件22.5公斤,一年能卖2000件。这样的销售业绩,在太原市供销系统中首屈一指。

  之所以如此,乾和祥自有绝招:“质量加信誉是乾和祥的品牌”,乾和祥现任经理任桂茹说。老百姓喝茶喝的是健康,要的是货真价实,80岁老翁拄着拐杖来“乾和祥”,是冲着它的牌子。为了确保进货质量,每年新茶到季时,“乾和祥”都要派专人到杭州、福建等茶乡去了解茶性,学习并掌握新的茶叶知识和技能。从茶坯选择起到加工成型,从成品外观色泽、条形到冲泡后的口感无所不包,并在进货时严格把关。除了质量信誉之外,价实也是乾和祥的“法宝”之一。任桂茹说,很多人都以为茶叶的利润很高,但在乾和祥是不一样的。“就拿花茶来说,进价每斤13.5元,零售为20元,除去运输、包装、贮存成本,利润只有10%左右。”时至今日,乾和祥仍然秉承这一传统,雷打不动。

  货真、价实、守信,加上“乾和祥”这块金字招牌,在上世纪90年代,乾和祥无往而不胜,让当时太原市200多家茶行望尘莫及。

  困守逆境

  求变未获明显转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人开的茶店越来越多,与许多老字号一样,乾和祥也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除了那些白发苍苍的老顾客,谁还愿意为几两茶叶专门跑趟“乾和祥”呢?

  如今的乾和祥,面对的不仅是顾客的流失,库房堆积多时的陈茶、其他企业的挂账债务、还有40多名45岁以上的女职工的饭碗生计……如此种种,百年老字号已不堪重负。

  穷途求变,余韵无穷的“乾和祥”茶香不能被淹没,百年老字号开始摸索前进的路子。

  宣传老字号,扩大知名度,是乾和祥最先想到的办法。2004年,从未做过广告的乾和祥拿出6万元,开始在太原各大报纸、电视进行宣传。“积分送奖品”、“‘我与乾和祥’征文大赛”……任桂茹坦承,钱花了,奖品也送了不少,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开设分店是乾和祥使出的第二招。除了原先设在桥头街的二部,从2004年至今,乾和祥在太原地区共开了3个营销分店,这些分店分别位于太原市大营盘、晋机彭西一巷和太钢宿舍。“分店生意一般”,任桂茹说,就算住在分店附近的老茶客,很多人也愿意多跑几步,到钟楼街来买茶叶。在他们心中,只有总店买来的茶叶,才是真正的“乾和祥”茶叶。采访中,任桂茹告诉记者,“设在太钢宿舍的分店刚刚关门,生意不好,赔钱赔得厉害。”

  而现在,百年老店正在酝酿改变“朝九晚七”的上班制度,将营业时间延长到晚8时30分,同时设置迎宾岗位,让顾客免费品茶……“但这一切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乾和祥目前的困境”,任桂茹说,“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何时改?怎么改?对于这个问题,这位“乾和祥”的现任女掌门并没有直接回答。在她看来,作为太原市供销系统的老国企,在整个系统改制工作还未展开的时候,乾和祥单方面推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百年老号,盛景何日重来,人们期待着。

  采写:本报记者高萱

  摄影:本报记者毋涛寇宁(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