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部门暑天打“水”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6:48 扬子晚报 | |||||||||
经检查,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共有134只消火栓不能正常使用。负责消火栓日常维护的自来水总公司统计的资料显示,其中大部分人为损坏是因市政、园林、环卫等单位不按规定取水,随意开启消火栓造成的。 新闻背景:今年上半年,南京消防部门对全市消火栓的“体检”显示,全市共有134只消火栓不能正常使用。负责消火栓日常维护的自来水总公司统计的资料显示,其中,大部
事因—— 1054只消火栓被人为损坏 据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消防部门都会对全市的消火栓进行两次“体检”,以便及时给被损坏的消火栓“治病”。 去年该市在册管理的消火栓共5268只,人为损坏1054只,全年维修费用高达107.33万元。考虑到这些人为损坏多是园林、环卫等非消防性取水单位不按规定取水引起的,今年五月南京市消防局、市政公用局联合发文对消火栓实行了分色管理。用于非消防性取水的消火栓改成黄色,对市政、市容环卫、园林绿化部门确因需要增设黄色消火栓的,可到供水部门进行办理,经供水部门现场核实后增设。 “因为开启消火栓取水的工具简陋,对消火栓的危害也极大,再加上消火栓的频繁启闭,严重损害了消防设施,危害消防安全。这样在给消火栓‘体检’的过程中,红色消火栓将被列为‘重点对象’,每年除了常规的两次检查,还会增加检查力度,防止需要消防用水的时候出现意外。”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现象—— 洒水车开启红色消火栓偷水 不过让供水部门头疼的是,目前环卫部门的38辆洒水车不仅不按照规定前来装表计量缴纳水费,而且经常在夜晚,随意开启红色消火栓“偷水”。 记者了解到,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城市供水用水办法》规定,市政、市容环卫、园林绿化、车辆清洗等用水单位应当优先使用江、河、湖泊水和再生水。对使用城市供水的,应当实行装表计量,并按规定缴费。同时,根据物价部门下发的《关于实施自来水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公共服务用水,包括园林、环卫、绿化要按规定缴费。 从消火栓实行分色管理至今,黄色消火栓由原来的70多只增加到180只,新增的黄色消火栓都是园林绿化部门申请的。而环卫部门的洒水车在此期间被稽查人员逮到20余次,在深夜开启红色消火栓偷水。自来水总公司遂向环卫部门发函,要求其根据自身的用水需要申请黄色消火栓,减少对消火栓的人为损害,并办理计量用水的相关手续。 记者在自来水总公司提供的违章通知书上看到,6月10日凌晨1点,在幕府西街134号门前,稽查人员现场发现,下关环卫所的一辆洒水车不但在红色消火栓上违规取水,并且没有挂表计量。稽查人员收缴了取水设备后,开具了违章通知书,要求整改。但该环卫所不但没有前去接受处理,在6月13日零点15分,同一辆车居然在同一地方违章取水。记者发现,这种类似的情况在鼓楼环卫所也发生过。 争议—— 洒水车用水到底要不要交钱 市容:政府没有说要交钱 南京市容局有关负责人就此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卫保洁是一项公益事业,没有任何盈利可言,所以洒水车用水多年来一直是免费的。从今年开始,自来水公司突然说要收费,实在很难理解。当然,自来水公司作为企业,不能做亏本生意。不过,该事项一直没有获得南京市政府的正式批准。 据介绍,环卫保洁用水量每年累计约120万吨。因其特殊的公益性质,自八十年代起,就和消防用水、市政园林用水一起享受免费优惠政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目前所有的市政、园林用水已经采用了挂表计量,并按照相关标准交纳了水费。只有环卫用水和消防用水仍然免费使用。5月1日,自来水总公司表示要对市容进行计量收费,并要求每辆洒水车都必须安装新型的计量水表,收取押金一万元。 按照自来水公司的统计,市容局环卫所每年累计用水量为120万吨,水费在200多万元。市容部门表示,今年在财政部门给环卫的拨款中,并没有将该项资金列入其中。当拿到自来水公司的函后,市容部门立即向市政府打了请示报告。市建委在5月15日召开了协调会,并向市政府办公厅作了回复。 5月22日,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756号文回复:环卫用水是公益性质,而南京市自来水公司目前尚未完全进入市场,仍是国有企业并即将面临改制,目前不宜对环卫保洁用水进行收费;至于需要交押金1万元安装计量水表一事,等待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后再行安装。 自来水公司:暂不缴费也不能随意开红色消火栓 自来水公司对此表示,虽然回复单中建议今年仍暂不收费,但协调会上也提出,“为了规范市场管理,市容环卫部门应尽快做好用水车辆的挂表计量工作,为今后相关费用的核算提供准确依据。”但目前环卫部门的洒水车尚无一辆挂表计量。自来水公司希望市容部门先装上表计量,至于执行什么价格,能否减免费用,应由政府部门来协调并给出明确的说法。 本报记者黄南杨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