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疯狂”背后利益之争 奥赛热何时"退烧" 新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12:07 生活报 | |||||||||
新华 奥赛的真正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它为何会引发全国性的疯狂?它又为何在今天成为众矢之的?是否有必要叫停奥赛?这一系列问题成了最近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状:奥赛成为各方利益角逐场 在我国参加国际奥赛的组织方———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的网站上,对举办全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奥赛已成为各方利益的角逐场。对于学生而言,奥赛奖牌等同于为进入好大学加了一把保险栓,即使不能够获得保送资格,也可以获取高考加分;对于学校而言,奥赛奖牌是学校进行招生宣传,树立形象的绝佳工具;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奥赛奖牌是证明当地教育水平,创造政绩的最佳途径。为了实现各方的利益,自然而然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的“一条龙”奥赛奖牌生产线。 而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对奥赛奖牌得主采取的免试入学的招生选拔制度,也在无形中对奥赛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教育部对于高考加分或保送的文件规定是: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上者,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政策对知名高校自主招生权的开放,获得省一等奖的学生就有机会得到保送知名高校的资格,而奖项越高机会就越大。 据了解,今年获得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19名中国学生中,已有15名被保送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院系。而以往各届金牌得主也大都被保送北大、清华、复旦等知名高校。 在如此强烈的诱惑下,人们对奥赛的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痛心:奥赛加剧教育不公平 一位校长直言不讳地说,奥赛的本意是发掘学生特长,现在却变相成为应试竞争的工具。他说,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经费本身不足,奥赛牵涉到了国家教育太多的投入,甚至影响了正常教学,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中科院院士王元提起奥赛的现状也痛心疾首:“奥赛本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大家关注科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本末倒置,大家把金牌看作最后的目标。”在被赋予过多的附加值,加上太强的功利性之后,不计其数的中学生开始参加奥赛训练,甚至连小学生都在周末参加培训班。 而现行奥赛体制产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也导致了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之间的矛盾。去年,湖南长沙四所曾经获得43枚国际奥赛金牌的省级示范中学在各方压力下,宣布取消理科实验班便是最直接的例子。国家近年来一直倡导教育公平,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受到同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的起点。长沙理科实验班倡导的少数化精英教育,实质上剥夺了其他学生享受同等教育的机会,违背了教育均衡的原则。据报道,取消实验班的消息传出后,湖南各地市的普通中学一片欢腾。 专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赛 浙江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李莉认为,奥赛的“全国性疯狂”是当前社会评价体制和高校招生体制双重作用的结果。“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停留在上好大学就能出人头地的阶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为上好大学创造条件,自然就成了从家长到学生到学校的目标。” 但是,撇开现行体制不论,业内人士认为,仅从智力发展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加奥赛。 浙江省高中学科竞赛办公室主任杨英认为,学生能得奖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们自己,与学校无关,与家庭无关,与培训更无关。“参加学科竞赛必须有兴趣与天赋,学科竞赛只适合极少数人,就像院士一样,绝大部分人再努力再拼搏都是达不到的。”她说。 (生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