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80幅地图讲述厦门沧桑巨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6:53 海峡网-厦门晚报

  《图说厦门》编印完成,收录了自明朝以来至2006年初的厦门地图

  本报讯(记者 谢卫东 实习生 孙宇星)一幅地图勾勒城市轮廓,不同时代的地图则让你感受沧桑巨变。日前,《图说厦门》由市国土房产局编印完成,这是我市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本厦门古今地图。

  《图说厦门》收录了自明朝以来至2006年初包括手绘图、石刻图、数字地图、遥感影像原貌地图等共计80幅的厦门市地图,分为地理变迁、政区沿革、城市发展、未来展望四部分,并配以文字注释。

  这些不同朝代的地图反映了各时期人们的历史地理知识和测绘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依靠手工绘制的古地图,如同山水素描一样具象;使用测绘工具测制的近代地图,已按制图标准严谨、准确绘制;通过卫星拍摄影像图,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制作地图,更为精确快捷。

  市国土房产局局长林长树说,绘制于不同时代的地图,不但记载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情况,更是成图时刻的历史凝固。展读不同年代的地图,仿佛做了一次时空的穿梭旅行,从地图中可以看到城市在成图年代的自然和社会要素情况,领略山河、行政区划、城镇、地名等的变迁过程。

  有关人士指出,《图说厦门》为研究厦门这样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沿海城市,提供了其他资料无法替代的依据,对于探讨厦门的成长特色和规律、研究厦门历史沿革、了解厦门不同历史时期赖以发展的条件和特点,以及眺望这座美丽城市的未来,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左千户所城图:厦门最早的地图

  据史料记载,厦门岛的开发始于唐代。天宝年间薛令之裔孙入住嘉禾屿,随后陈夷则率子孙300余人到此开发,故有“南陈北薛”之说。但是,长期以来厦门岛还是人烟稀疏的地方。

  著名学者洪卜仁先生说,明初,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置“卫”所建城寨。“卫”是一种军事机构,每卫下辖左、右、中、前、后5个所。厦门尚未具备置卫的条件,只设中、左两个所。因而当年人们曾以中左所作为厦门地名,与嘉禾屿并用。

  这幅地图的图片为我市著名学者龚洁先生提供,可以说是厦门市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地图,它绘于明万历30年(1602年),今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据记载,明洪武27年(1394年),岛上城寨建成,命名厦门城,周长仅425丈,城门有四:东为启明、西为怀音、南为洽德、北为璜枢,地址在现在的工人文化宫一带。从此,厦门这个地名载入史籍文献。厦门岛至此才有城市雏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

  由于是作为军事之用,这幅彩色的厦门岛写意象形地图地名并不多,所标的都是军事性地名。如塔头巡司、径山烟墩等。

  地图西北部标的“同安县港”,疑为今天的杏林高浦一带。

  

80幅地图讲述厦门沧桑巨变(图)

  1602年的中左千户所城图

  厦门海防图:感受厦门岛军事之争

  这是附于清嘉庆《同安县志》中的一幅地图。透过写意象形手法,以山丘形象标识山,以波浪绘制海,岛上几个地名一目了然,其周围海防军事驻地十分清晰。

  在这幅图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今天仍在使用的地名,而且有的地名后面还跟了个“汛”字。汛在这里是指军队驻防的地段。

  而另一种关于“汛地”的解释则更为清楚,它是指清代的绿营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属者皆曰汛,其驻防之地谓之汛地。历史上,厦门的海上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郑成功时厦门作为“抗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根据地,军事地位进一步提升。

  同安城古有五大城门

  这幅同安县城图为清朝嘉庆《同安县志》中的附图。同安县城始筑于南宋绍兴年间,历代屡有修葺,明万历廿五年(1597年)扩建城垣,分五门:东鸿渐、西丰泽、南朱紫、北拱秀、西北朝元。此时县城才有街道,如县前街。

  这幅写意象形地图反映了嘉庆年间同安县城的简略状况,为寻找古地名提供可靠依据。

  “文革”时地名高度政治化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厦门市政区名称也高度政治化。各办事处改为公社,标志性的“红色”地名随处可见。

  1966年底,改名的政区名称主要有向阳区(思明区)、东风区(开元区)、东方红公社(思明街道办事处)、向东公社(文安街道办事处)、前卫公社(厦港街道办事处)、红星公社(公园街道办事处)、延风公社(厦禾街道办事处)、东风公社(鹭江街道办事处)、红卫公社(梧村街道办事处)等。

  1979年8月,凡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的地名一律复名或更名。

  

80幅地图讲述厦门沧桑巨变(图)

  清嘉庆年——厦门海防图

  

80幅地图讲述厦门沧桑巨变(图)

  清嘉庆年——同安县城图

  筼筜海水曾可抵江头

  

80幅地图讲述厦门沧桑巨变(图)

  20世纪20年代厦门岛周围地势图

  在这幅有比例尺的20世纪20年代《厦门岛及周围地势图》中可以看到厦门岛的地理变迁。其总体趋势是陆地逐步增加,海面逐渐缩小。而产生这种状况是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造成的。

  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壳上升和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记载表明,包括厦门附近地区在内,1800多年来地壳上升了4.4米,造成厦门地区沿海狭小的平原。

  厦门处在九龙江入海口,九龙江每年挟带泥沙250万吨入海口,海底淤积加快,出现许多沙洲,有的变成陆地。同安的东西溪大量泥沙往东嘴湾淤积,使较浅的滩涂变成陆地,如琼头、策槽、鳄鱼屿一带。

  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历代的围海造田。据记载,早在宋代,就有龙东四间埭围垦,造田2000余亩明朝嘉靖年间,后溪海丰埭造田280亩,龙西两间埭造田500亩。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大规模围海造田,使得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而透过这幅地图,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筼筜港消失,近岸海湾面积明显缩小,自然淤积、围海造地和滩涂面积扩大。而当时厦门的主要交通要道为市区至五通,再渡海到刘五店。

  洪卜仁说,古时候筼筜海湾范围较大,向南延伸到现在市区的溪岸、故宫路、双莲池一带,向东北深入岛内五六公里,海水可抵达江头。直到1970年筑堤围坝前,筼筜港的水域面积还有10平方公里。

  关于筼筜港的开发,洪卜仁说,1970年7月29日上午,围垦工程破土动工,所需土石大多从文灶、金榜山一带和厦港不见天挖取,吃掉了文灶附近的小山丘和金榜山、不见天的一部分。1971年9月竣工后,建成长1700米、顶宽12米的堤坝,围成面积10076亩(其中水面3000亩)的内湖。由于淡水资源不足,造田未成,1973年改为建筑用地,辟为新区,并开始修建湖滨南路,继而又修建了禾祥东路、禾祥西路。至此,筼筜港成为筼筜湖。

  地图制作: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编辑

  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就流传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这个图是大禹治水用的地图。大禹借助地图,因势利导取得成功,成就了千秋伟业。专家认为,这表明约在四千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使用地图了。

  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等刻绘在石头、骨头、木板或后来的鼎等器物上,是外出狩猎、劳作或旅行的指南。

  市国土房产局有关负责人说,在100多年前地图绘制标准化之前,世界各国的地图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19世纪晚期以前,我国绘图技术的发展主要受艺术、诗歌、书法、山水画的影响。本书收录的明清时期的地图也印证了这一点。而且,我国传统地图绘制的最大缺点是以大地为平面,不考虑地面实为一个球面。

  可以想像得到,地图的测绘非常辛苦,主要靠人跋山涉水、肩扛手提测绘仪器实际测量,然后将取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并手工绘制在专用图纸上,不仅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数据准确性较低。

  在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如今地图的测绘、制作技术出现了历史性的改变。传统制图通常为勘测、记录数据、手工绘图、制版、印刷;现代制图则通过航空摄影、卫星相片、数据输入、计算机编辑、数据处理、成品电子地图等手段制成,使制图周期大大缩短,地图的更新频率得以加快。(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