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程腔秋韵”唱响钢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06:19 北方晨报

  程派名旦迟小秋率领北京京剧院二团来鞍,演出新版《锁麟囊》等经典剧目

  市委书记张杰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景芳上台与所有的演员合影留念

  

“程腔秋韵”唱响钢城

  迟小秋为鞍山观众奉献京剧经典唱段

  昨晚,鞍钢工人文化宫内座无虚席,北京京剧院二团带来的“京剧盛宴”,让鞍山观众如痴如醉。

  演出结束后,鞍山市委书记张杰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景芳上台与北京京剧院二团所有的演员合影留念。

  由北京市原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率领的北京京剧院二团,一行60余人为鞍山观众奉献了两场京剧演出。著名京剧演员、“程派”传人迟小秋,著名京剧花脸、袁世海亲传弟子罗长德等的精彩演出,使鞍山观众过足戏瘾。

  辽宁走出去的程派名旦迟小秋

  迟小秋,1965年生于辽宁省阜新市。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程派传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当今公认的程派第三代优秀传人之一,也是由《梨园周刊》发起、全国戏迷投票选出的“五小程旦”之一。

  她擅演的程派剧目数量多、质量高,有《锁麟囊》、《六月雪》、《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碧玉簪》、《春闺梦》等,其创演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法官妈妈》等。

  迟小秋11岁入阜新市戏校学戏,她文武兼备,艺术功底深厚,1983年正式拜程砚秋嫡传弟子王吟秋为师,宗法程派艺术,她表演地道、纯熟,感情细腻,身段和水袖颇见功力,巧妙地运用身段和水袖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去年7月,迟小秋已正式加盟北京京剧院,担任以青年演员为主的二团领衔主演。

  在演出间隙,记者采访了迟小秋,她说,这次回家乡演出是她对家乡人的一次汇报与感恩,作为京剧演员她只能用这种方式感谢家乡领导和人民对她的关怀与培养。迟小秋还表示,她愿与北京京剧院的同仁们同心协力,不断排演出高质量的戏剧献给全国观众和家乡观众。

  《锁麟囊》上演全场掌声雷动

  “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霎时间日色淡似坠西山……”

  27日晚,新版《锁麟囊》与鞍山观众见面。迟小秋一出场,立刻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不仅有对熟悉唱段的期待,更多的期待则来自于这位家乡培养出的“京剧宠儿”迟小秋。

  《锁麟囊》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编剧,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创作演出的。它讲述了登州富户之女薛湘灵自幼娇生惯养,出嫁之日,路遇大雨在春秋亭避雨,遇贫家之女赵守贞出嫁,见贫富之差,痛哭流涕。薛湘灵怜其处境,将随身携带之锁麟囊相赠。薛湘灵婚后数年,登州大水,薛湘灵落魄到某富户家作佣人,某日在此家楼上见到昔日之锁麟囊,原来此家即赵守贞家,赵守贞问明情况,得知是恩人在此,遂帮她一家团聚。

  近年来,在继承传统京剧艺术的基础上,迟小秋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而此次迟小秋带来的就是新版《锁麟囊》。新版《锁麟囊》已由13场压缩到8场。该剧的悲喜风格特色,集程派声腔艺术之大成,经迟小秋的精彩演绎,情动于衷,撩人心魄。

  京剧经典唱段让鞍山人过足戏瘾

  昨晚,北京京剧院二团众多演员为鞍山观众奉献了一台《京剧经典唱段演唱会》。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作为压轴戏部分,迟小秋连续为鞍山观众奉献了《锁麟囊》两段精选以及《苏三起解》选段,现场观众也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随后更为精彩,原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与迟小秋联袂献演的《五家坡》再次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9点10分,一直在现场认真观看演出的鞍山市委书记张杰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景芳上台与北京京剧院二团所有的演员合影留念,台下的观众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站了起来,用掌声表达内心的感动,经久不息……

  鞍山的戏迷既热情又懂戏

  谁说京剧艺术曲高和寡?两天晚上的演出,吸引了无数鞍山观众,鞍钢工人文化宫两层楼上人满为患,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

  热情的鞍山戏迷非常懂戏,这从掌声中就能感觉出来,该叫好的地方一处没落,全在节骨眼上。《红灯记》、《杨门女将》、《让徐州》……这些熟悉的唱段一响,台下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和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唱词,有些老年人一边用扇子打着节奏,一边小声哼唱。

  从鞍钢退休的一对76岁的老夫妻告诉记者,“我们这代人是听着京剧长大的,现在岁数大了反而听不到京剧了,挺不得劲的。这次这么高水平的京剧团来鞍演出真是太难得了。哪段都好听,我们段段都会唱,现场听就是不一样。”另外这些熟悉的唱段让他们回想起了很多往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现场,二三十岁的年轻面孔大约占了两成,还有几位稚气未脱的小观众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全场最小的一位观众是一个才三岁的宝宝,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听京剧。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听不听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一下传统的中国文化,知道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报记者 李春红/ 文 李东/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