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发展跟不上周边城镇人口急剧增长郊区“黑车”依旧猖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7:55 东方网-文汇报 | |||
本报讯(记者王宝来)连日来,记者对全市“黑车”整治情况作了暗访,发现目前的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使一度猖獗的“黑车”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中心城区的人民广场、铁路上海站南北广场等处,“黑车”基本匿迹。但是,市郊结合部特别是公共交通缺失区域,“黑车”的身影依旧随处可见。 随着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中心城区居民向周边迁移,使周边城镇人口 记者晚上8时来到该区的公交客运站,发现早已大门紧闭,一片黑暗,根本没有一辆公交车进出。在长途客运站,虽有零星车辆进出,但大都是外地来沪的长途“过境”车。站务员告诉记者,“过境”车一直要持续到天亮,这些乘客下车后需要“短驳”的话,根本找不到公交车。于是,长途站门口拥挤着以小面包车为主的20多辆“黑车”,形成一道怪异的风景线。记者寻遍周围,不见一辆正规出租车。 为解开这个谜,记者在该城区进行了专门巡访,结果在一家娱乐总汇见到了一溜20余辆正规出租车。攀谈中,几位出租司机牢骚满腹:他们每天要上缴260元,营运成本高,起步费为7元,可“黑车”却不需缴费,起步费只要5元,路途长的还可讨价还价。因此,在长途汽车站、大卖场等处,他们的生意做不过“黑车”,只有饭店、娱乐总汇出来的客人一般出手大方,不会计较这几元钱。医院和政府机关等地方,是他们白天守候乘客的地方。 如此看来,真正要解决“黑车”问题,还需“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只有把公共交通完善了,群众回家有车,才是治本之道。否则,即便把现有的“黑车”整治光了,新的又会再冒出来。 夜间在汽车站等候拉客的黑车。本报记者刘定传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