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禁摩”之后尚需帮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3:03 京华时报

  今年年底,是广州“禁摩”的“大限”。目前,全国已有35个城市“禁摩”或“限摩”。

  关于“禁摩”、“限摩”的是与非,争论已久。“禁摩”的好处似乎已经得到事实的佐证:在广州,自2004年“限摩”以来,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交通死亡人数下降;抢劫、抢夺发案率降低。但有一点却不容忽视,作为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和一些人的谋生工具,
“禁摩”将影响到不少人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问题。比如:广州10万摩托拉客仔的生计怎么办?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无力购车者的出行问题将如何解决?

  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特别是那些牵涉面广的“铁令”,即便是良策,也需要管理者深思熟虑,对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周到,并一一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把阵痛降到最低。唯有如此,才能使良策良好实施,成为化解城市管理问题的“良药”。

  为此,广州早在数年前,就已划定摩托车退出期限,给了居民一个较为充足的调整适应期。在“大限”来临之前,广州市政府更将采取一系列“减负”措施。比如,为“摩的”司机进行下岗登记和提供就业培训,并为他们召开专门招聘会;扩大公交营运范围,延长营运时间;增加机动车的停车点。为让补偿金全面到位,甚至延长报废申请时间。

  还不应止于此。摩托车作为一种较为廉价和便捷的交通工具,在部分中下收入的家庭中,有其很难替代的一面。一种新的替代交通工具是市民的迫切需要。一些“禁摩”城市提倡使用自行车,甚至可以考虑推广相对安全、环保的电动自行车。而目前,许多城市自行车停车场严重匮乏,自行车道早已变成了机动车道。这些都是城市管理者亟须考虑解决的问题。

  善政者面对问题,以“疏”代“堵”,而不是简单处置。政府在“禁摩”的决断之后,还需要给困难者以必要的“救济”。这是以人为本的为政之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城市需要救济式管理。这不仅体现在“禁摩”上,还体现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譬如,一直为社会诟病的城管执法。如果城市管理者能充分考虑小商贩的生活需求,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以“管”代“禁”,城管和小商贩之间的对立是否就不会那么激烈了?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政令如同法令,铁面无情。但在制定和实施中,却需要为民着想的柔情。为政者只有常怀为民、便民、爱民之心,摩托车才可能顺利退出,政令才会通畅,城市管理才会日趋和谐。

  摘编自《人民日报》10月31日 文/陈鸿

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