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吃剩饭族”吃出的苦涩滋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8:31 舜网-济南时报

  张贵峰

  北京一些大排档里,竟然长期存在一群“吃剩饭族”——少则七八人多则二十余人,常年穿梭于大排档的餐桌间,眼神时刻盯着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每天靠吃别人的剩饭充饥……除了外地来京的流浪人员外,“吃剩饭族”主要还包括收入微薄的外来打工者、生活拮据的北京本地贫困者(详见今日本报A37版)。

  要知道,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吃剩饭”可是一个充满人格羞辱的词语,既如此,那么当“吃剩饭”成了一种生活选择、生存方式,甚至成了“族”的时候,他们究竟吃出了什么样的“滋味”呢?

  也许,简单地用“好逸恶劳”等来解释“吃剩饭族”的行为,是最便当的,但是仔细斟酌一下,却发现这样的解释其实是苍白、偏颇乃至刻薄的。如一位有工作的外来打工者这样对记者解释自己的吃剩行为:“这儿的饭我买不起,一份饭怎么也要十多块钱……每周来这里吃几顿剩饭改善生活”;而北京市民老刘(化名)的解释则更加无奈:“家里有个上大学的孩子,为了能给孩子多攒点学费,只得来这里吃饭”。

  明明有工作,却买不起大排挡的饭菜,并且视这样的剩饭为“改善生活”,而为给孩子攒学费,父母竟然不得不去蹭饭、吃“嗟来之食”。审视这样的民生处境,比生硬的道德谴责更重要的显然还是审慎的制度思考:为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过上稍存体面、至少饮食无虞的生活,我们包括民工薪酬、城市低保救济、大学收费在内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公共保障制度,是否还有太多的欠缺和不足之处?换言之,对于“吃剩饭族”们无奈的“吃剩饭”困境的形成,这些制度缺憾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吃剩饭族”所吃出的滋味,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典当尊严体面后的生活酸楚、羞辱,也是整个社会的隐痛和苦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