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言网语走下网络应当慎重 □ 毕诗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9:00 解放日报 | |||||||||
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0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对“网络签名”的情况进行了澄清: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其实仅有138人。 沸沸扬扬的“取消中医”风浪真正签名的只有138人!此前报道却很少提及这个数字。我们看到的都是“据报道,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已经达到上万人,而且主要都是卫生领域的人”。“万人签名”的信息通过报纸报道之后,再次传回网络,一度成为一些知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拥有广泛的受众,深得公众的喜爱。与此同时,很多报纸、电视媒体都开始关注网络上的声音,有的还专设了网络新闻板块。但由此派生出的新闻伦理问题是:平面媒体该如何报道网络信息?当网言网语走下网络的时候,我们如何去伪存真、去其糟粕? 网络以点击率为生,因此,常常用一些反常规的观点、哗众取宠的消息来吸引大家的眼球。至于社会责任、道德伦理,在当前情况下,他们是较少考虑的。这就常常会给平面媒体设下“圈套”。网络上曾流传一篇帖子,叫“勾引媒体炒作的13种方法”。其中就提出网络产生影响力的诸多招数———先吸引媒体记者的眼球,才能吸引大众或者分众的眼球。这几年流行起来的所谓“网络红人”,虽然最初都是在网络上发起的,但几乎都是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复制、传播、添油加醋,最终才“红起来”的。 有些网民就这样,你说什么他们都会反对,你说地球是圆的,他一定说是方的。对于某些是非明确的新闻,有网民就以某种反叛、涂鸦的方式,说些反常规甚至反人性的话,结果就会被记者或者评论作者拿下来,大谈特谈,实际上往往批判的都是一个伪命题,只是一些网民吸引眼球的做法或者毫无责任感的牢骚罢了。现实中几个人说地球是方的没人搭理,网络上几个人说地球是方的干吗就要当大新闻做?回过头来看,很多从网络上走下来的被大肆炒作的东西,既没有价值,也没有趣味,整个一出“闹剧”。结果却是以社会的是非观念更加混乱、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下降作为代价而收场。 很多满嘴胡言的网民之所以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将网络认定为虚拟的空间,可以任意涂鸦,肆意吐口水。既然如此,对于一些无聊的争论,还是让他们呆在那里继续“虚拟”为好。泡沫多了必然惹人生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所说,媒体强调什么不强调什么,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媒体报道的社会价值高低,市场本身也会做出判断。但在竞争环境约束力不强、媒体竞争力加大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媒体很难从这种做派中退出,这才是真正值得焦虑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