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0多个浮标“随波逐流”我国积极参与测量大洋“体温”和盐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9:06 云南日报 | |||||||||
新华社天津11月1日电(记者李斌)2000多个浮标遍布各大洋,或者随波逐流,或者自动“潜入”2000米水深处再逐渐上浮……我国自2001年加入全球海洋观测网以来,已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投放35个能够自动向卫星传输数据的浮标,为人类利用新式浮标观测海洋、了解海洋的物理性质作出了一定贡献。 这是记者从1日在此间举行的第七次ARGO资料管理工作组会议上获悉的。
温度和盐度是决定海洋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实用、先进的浮标不断涌现,并被应用到海洋调查中。ARGO是自律式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的简称,可在海洋中自由漂移,自动测量从海面到2000米水深之间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并可跟踪漂移轨迹,获得海水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其寿命一般为3到5年。 于2000年起实施的“ARGO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全球海洋观测网,获得大洋2000米水深内海水温度、盐度的实时资料,目前有24个国家和组织参加。截至2006年8月,全球活跃的ARGO浮标投放总数达到2552个,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法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家布放的浮标数量也较多。 “我们已经成立了中国国家ARGO资料中心,在共同参与、资料共享的原则下,分享2000多个浮标的数据,数据每天更新,为国内50多个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ARGO资料管理小组成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林绍花研究员说:“这些资料广泛应用于海洋研究、气候研究,涉及台风、厄尔尼诺等气候异常现象。” “和以往的卫星观测、走航式观测等相比,自动浮标的观测是海洋观测的一场革命。”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李海清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浮标的投放力度,同时提高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提升研究水平。” 此前,我国科学家曾经参与过一些国际海洋观测计划,有力提高了我国海洋观测水平和能力。 据悉,一些国家已经将ARGO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天气预报资料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大多数科学家认为,2000多个先进浮标对全球大洋的连续实时观测,为人类进一步认识海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对这一资料的应用领域有待拓宽,研究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专家们指出。 我国也在加快新型浮标的自主研制步伐。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已经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自持式循环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并进行了海上观测试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