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找迷雾中的学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4:40 大众网-鲁中晨报

  宏大雄伟的宫殿,藏卷百万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庭院,宽敞笔直的学士路……带着对数千年前“百家争鸣”的憧憬,很多人都在寻找这个与西方同时期大学不相上下,如今已经湮没了的稷下学宫的遗址。稷下学宫,那应该是一座孤高的学术城堡,充满神秘的诱惑。

  “就在前边,据说那里就是稷下学宫的遗址。”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的村民老马与稷下学宫遗址住“对门”,已经两三年了。在他的印象里,常常会有一些外地人到这里来游
玩凭吊。

  老马告诉记者,早在他搬来之前,2002年的岁末,当地政府就在这里立上了这块刻有“稷下学宫遗址”字样的石碑,“因为在这附近曾经挖出很多古时候的建筑材料,有瓦当,还有地砖。”老马通过自己知道的有限传闻把记者带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时空隧道,在这条数千年长的隧道里,稷下学宫的位置曾经一度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稷山之下有学宫?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载:“莒子入齐莅盟,盟于稷门之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临淄区齐文化研究社副社长张龙海先生认为,稷下与稷门的称呼在这里被第一次提出,但是关于稷下的地理位置却没有明确记载。

  到东汉末年学者徐干在他的《中论·亡国》篇中写有“齐桓公立稷下学之宫,设立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他把稷下学宫的建立时代追溯到了田齐桓公午,桓公午系齐威王的祖父,公元前374年—前356年执政,在位19年,与《史记》中记载的“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稷下学士复盛”相呼应。这时,稷下在稷门外,还没有人提出异议。

  八百年之后,到了东晋,学者虞喜提出了“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的第二个学宫方位,很多后世的学者对这个提法表示认同,从此稷下学宫的位置开始变得不确定起来。

  齐文化学者李剑、宋玉顺等人均认为,稷山在临淄城南10公里今齐陵街道办事处南部梁家终村村南,是山地丘陵,加之大河淄水的阻隔,不用说在交通工具还不先进的战国时代,就是在交通十分现代化的今日,去稷山的道路也不算方便。就是坐汽车,从临淄去一趟稷山,来回也要一个多小时。

  从稷下学宫担任的政策咨询功能来看,齐王不可能把这些“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的稷下先生们“流放”到远离都城的山岭之中。因此,很多现代的齐文化学者均认为稷下不可能在稷山下,而应该在稷门之外。

  真稷门在何处?

  有人认为稷门为齐城的南门,这是因为齐城的南面有稷山,城南门与稷山遥遥相对,故曰南门应为稷门。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的记载,“莒子入齐莅盟,盟于稷门之外。”莒在齐国的南面,莒子来齐国莅盟,理应从南门而入。因此,有人推断,稷门就是南门了。看来只有明确了记载中稷门的位置,稷下学宫的真正位置才能水落石出。

  西汉时期,学者刘向在《别录》中明确提出“齐有稷门,齐之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威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这里明确了稷下与稷门的关系,稷门位置也有了明确的记载。同时,这也是稷下学宫位于齐都城西门一说的主要依据。

  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张爱云告诉记者,近年来,在齐故城大城西发现了四处规模大的制陶窑址,曾在这附近发现了战国树木双兽纹瓦当,多种云纹的瓦当。当地菜农还发现了烧制瓦当的小窑,出土了大量的树木双鹤纹和凤凰纹瓦当,还发现了制瓦当的陶范。

  这四处陶窑址,从目前看来相隔了一定的距离,但在当时应该是基本相连的,这一带除去窑场以外,大概就是制陶工人和管理人员所居住的地方了,根据临淄都城“四民分业定居”的特点,不可能将稷下先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齐王的客人,安排到制陶场附近,和手工工人、种地的农民混居在一处。

  因此,张龙海先生认为,从齐故城大城西多处窑址的发现和齐故城小城西多处稷下学宫遗址的存在,可以肯定大城西不是稷下学宫遗址的位置,稷下学宫遗址应在齐故城小城西和西南,北起长胡村南,南至西关村西、刘家庄南,西至遄台左右,东至齐故城小城西门和南西门。这一带是系水源头,又有著名的“申池”,环境优美,东距齐王居住的宫城很近,与宫城西门和南西门相通,齐王和稷下先生交往、出入十分方便,应该是设立稷下学宫的最佳位置。

  学士路的另一端

  从齐故城小城,现在的西关村往西直通刘家庄,有一条古大道,世称黉(音红)大道。黉为古代学校,黉大道就是通向古代学校的大道。相传当时稷下先生们常从这条路进出稷下学宫,所以这条路也被当地人称为学士路。

  张龙海与齐文化学者刘文熙先生经实地考查,大量的文物遗存证明了稷下学宫遗址应在齐故城宫城西。当时,此地有一处被当地群众称为“稷堰”的高台地,引起了两位先生的注意。他们还留意到这里曾发现两口战国时期的水井,井内出土了多节陶井圈,在这一带种地农民发现过许多铺地花纹砖与建筑材料等,这些发现形成了一系列的证据,强烈表明这里曾经有一座非常庞大的建筑群。

  早在1964年至1965年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了文物工作队,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了普探。张龙海先生认为,1972年,基于这次普探发表的《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为研究齐稷下学宫遗址的位置提出了基础资料。

  齐国故城,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即宫城,在大城的西南隅,两城巧相衔接,构成了庞大的城建整体。《齐地记》载:“齐有十三门。”其中,多数城门并没有记载明确的方位,大体比较明确的是西门,其中有申门、雍门、稷门、阳门。小城西门外便是系水源头,经学者们考查,系水上游西岸存在大片的战国与汉代的文化遗址,而遗址最集中的就在系水上游源头一带。

  根据西汉时刘向所写的“齐之西门外有学堂”,北魏时郦道元记载的“系水傍城北去,迳阳门西,水次有固封处”和西晋晏谟《齐地记》中记的“系水左右有讲室,址往往存焉”,张龙海等学者们认为,传说中学士路的另一端,就是历史上稷下学宫的位置。

  (记者 李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